从网民对安倍晋三遇刺身亡的反应,再次看到幸灾乐祸这普遍的人类劣根性
Image-Description

今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遇刺身亡,不少大陆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出兴高采烈的心情,例如在贴文上说:「普天同庆」、「请南京的朋友向先烈报告好消息」……中国人对此事的心情,自有其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以残酷手段蹂躏中国百姓,很多人记忆犹新,何况安倍晋三今年4月参拜靖国神社,有崇尚军国主义之嫌,无对侵略悔过之意,令中、韩两国皆表示不满!

然而,这并不是个别孤立的事件,2022年俄乌战争、2020年新冠肺炎在美日扩散、2011年日本九级大地震、2001年「911」恐怖袭击……这本是天灾人祸,理应伸出同情之手,但有些国家及民众,却表达出冷嘲热讽、眉飞色舞、幸灾乐祸的态度。就拿COVID-19来说吧!疫症波及全球,所有国家无一幸免,自己的国家也死很多人,又何必落井下石,在别人的伤口上洒盐呢?「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大家携手抗疫、互助互爱,岂不更美好!

笔者从事研究哲学和心理学,我想指出:以上并不是某些国家及民众独有的现象,其实,幸灾乐祸是普遍的人类劣根性,相信「权力意志」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人类大部分快乐,是建筑在别人痛苦身上的。相信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将自己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身上的人,很多人喜欢嘲笑人家的问题或缺憾。例如肥胖、口吃……对方越是觉得难堪,他们便越高兴。这种自然倾向,原本应该通过教化去修正,但不幸的是,洗脑教育、政治宣传,却将这种劣根性推向极致。

心理学家从「社会比较理论」去解释幸灾乐祸的心理,人通过比较去建立自我形象,而比较的对象是与自己相似的人(例如年龄、性别、学历)。同样道理,国家民族亦会通过和自己实力接近的国家民族比较。在比较之下,当感到自己不如人而导致自我形象受损的时候,便会产生妒忌心,这时候有三种选择:放弃比较、急起直追、或者期望别人失败。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显示,人们倾向于第三种选择,那就是乐于见到比自己更加成功的人遭遇挫败。当民族自信心、民族尊严受到挑战时,人们亦会作出同样反应。

不幸的是,商界利用了这种人性弱点图利,例如真人秀节目(Reality TV show)、八卦新闻(Tabloid)……前者,电视节目将主角在真实生活中的尴尬场面,巨细无遗地显露出来;而后者则揭露明星、艺员、歌星、名人的丑闻或者伤痕,观众和读者见到名成利就的人也不外如是,因此而修补了自尊。

同样,政客藉满足民族尊严和挑起排外情绪,来令人民感觉良好,从而维持内部政治稳定。在发动「911」恐怖袭击的19个劫机者中,有15人来自沙特阿拉伯。到底是否因为美国压迫沙特阿拉伯,而激起他们誓死反抗呢?事实上,美国曾经帮助宾拉丹对抗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在波斯湾战争中美军保护了沙地阿拉伯,并且击退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沙特阿拉伯的华哈比教派,一直宣扬仇恨以色列、仇恨美国、仇恨不信者的教育。

「911」事件后,美国广播公司到巴基斯坦一间教导华哈比教义的学校采访,当中一名十二岁的男童声称,他长大后的志愿是杀死美国人,而那位记者是该名男童第一个遇见的美国人。通过洗脑式的仇恨教育,人可以仇恨素昧平生的人、仇恨抽象的概念!

最后我提出一套1992年台湾拍摄的抗战电影《黄金稻田》来作为总结,这出电影的主旨是批判大和民族的军国主义。片中有如下两句精警的对白:「不要相信武士道!这是民族自卑感而化成变态的民族自大狂!」也许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

幸灾乐祸心理学|余创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