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核彈對決!克什米爾死結:《聖經》能斬斷千年血仇?
Image-Description

「克什米爾」位於有「世界屋脊」之稱的喜馬拉雅山脈西南側,最初指的是其中一塊橢圓形的河谷地。這裡被群山環繞,谷深林茂,河流縱橫,土壤肥沃,且氣候宜人,加之有湖泊、草原和雪山相得益彰,本來是上帝賜給人類伊甸園般的祥和與美麗仙境。可是,就「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三章23節),致使屬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與屬印度教的印度,為爭奪這塊寶地的統治權而兵戎相見、糾纏不清、咳不出又咽不下、寢食難安、惶惶不可終日,硬生生將一支「達摩克利斯之劍」,人為地高懸在自己的頭頂上。

屏幕截图_2025-05-22_111854.png

「達摩克利斯之劍」意指什麼?

這個典故源自古希臘傳說。相傳西元前四世紀,西西里最富庶的城邦敘拉古,國王叫迪奧尼修斯,他有個寵臣叫達摩克利斯,覬覦皇位已久。國王看出他的心思,就讓他做一天國王,隨便他黃袍加身,花天酒地。開始時,達摩克利斯非常享受,然而當他舉杯試圖將美酒一飲而盡之時,猛然發現頭頂懸着一支利劍,劍柄僅用一根馬尾鬃毛吊着,隨時都會掉下來將劍下之人劈得身首異處。

Damocles-WestallPC20080120-8842A.jpg

這故事深刻揭示一個道理,只有創世造人的獨一真神配得至高權柄,人所相爭的無論再大土地、再多資源、再強國力、再尊地位,一切不過都是懸頂之劍,只會有永久的危機,不會有片刻的榮光。

克什米爾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青藏高原與南亞相連的交會處,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複雜的民族性。公元前後很長一段時間,克什米爾由篤信印度教的宗族控制,隨着伊斯蘭教的傳播,孟加拉族人皈依了伊斯蘭教,這使得克什米爾地區的宗教性也變得複雜起來。

在長達兩千年,讓人眼花撩亂的皇朝更迭戰爭中,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民眾之間的仇恨日益加深,直到1947年英國退出南亞殖民地時,將信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教的印度一分為二,分別立國,但地處交匯處的克什米爾,卻因人口和歷史原因無法一刀切。

首先是當地穆斯林佔總人口77%,屬於絕大多數;印度教徒卻是該地區土邦的王公貴族,擁有絕對話語權。當皇族決定歸屬印度後,毫無疑問地激起了民眾的抗議和巴基斯坦的不滿。1947年印巴分治之初,巴基斯坦首先發兵,攻占克什米爾地區,引爆第一次印巴戰爭。

從此,兩國、兩族人民,就將爭權奪利與互相仇殺的利劍懸在了自己的頭頂。

495373860_715321914358116_8645778679234237197_n.jpg

當這支利劍升格為核彈級之後

戰爭打到1948年,在聯合國調停下,印巴根據當時停火線劃定各自的實際控制線,印度佔大約五分之三土地和三分之二人口,巴基斯坦略佔下風,只得五分之二土地和三分之一人口。但這樣的劃分並未將危機之劍卸下。兩國充分利用「和平」這根馬鬃繩,乘其未斷,大量遷入自己宗教人口來稀釋對方宗教人口,以便利劍掉下來時,讓對方更加受傷。

1971_Instrument_of_Surrender.jpg1971年印巴战争

1965年,雙方再度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傷亡慘重(印度死傷三千人,巴方傷亡接近四千),卻一無所獲。

印度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後,於1974年建成「核電廠」,這讓巴基斯坦深感恐懼,於是兩國拼了命地研發核武器,極力要將對方置於死地。

巴基斯坦終於在1998年宣佈擁有這款致命武器,從此,懸在兩國頭頂的利劍,變成趕盡殺絕的「核威懾」。雙方在這種對峙之下,二十多年再也沒發生像過去那樣大規模的廝殺,都是贏個面子,便見好就收。

就如今年5月6日至10日爆發的最新一輪印巴之戰,雙方都藉着美國總統川普呼籲停火的台階,各自宣佈自己「取得勝利」而停火。

851541a62910436b60706b056cfa4a4a_750.webp

儘管武裝衝突,因害怕燒斷那根毀滅性的馬鬃而有了一些節制,但仇恨的火焰卻從未止息過,反而籍着現代科技之勢越燒越旺。照此發展下去,印巴之間玉石俱焚的惡果遲早都會發生。

此時再讀《聖經》,更覺「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的道理振聾發聵,因經上說得很清楚:「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生子的名。」

印巴之間,無論是宗教、民族,或是領土矛盾,從開始就是個死結,除了人的悔改、迴轉信靠上帝,還有別的解決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