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之声专栏】为什么要读「腓立比书」?
Image-Description

腓立比当时是罗马殖民地,享有诸般特权及保有身为殖民地的自豪。保罗写此信的时候,正处监狱中(一7、13、17),甚至猜测自己可能死于监中(一20,二17)。

 

传统相信,保罗是在罗马被囚期间写腓立比书的,信中提到的「御营全军」,一般认为是指驻守罗马的御林军。从不少「主内的弟兄」因保罗受的捆锁而得着激励,放胆去传福音这个事实来看(一14),似乎当地已有一间稳固的教会。

 

腓立比书的主要目的向信徒致谢(四10~20),另外也包含警告(可能的逼迫与假信徒所传之福音)与劝勉(同心抵挡与合一服事)。

 

整个书信亦有不少个人因素,促使保罗写此封书信:

首先,是以巴弗提病倒要死(二25-27);

其次,腓立比教会餽赠物品给保罗(四14-18);

第叁,保罗将他的近况告知他们(一22起)。

 

在经文的开始,保罗为腓立比信徒向神献上感恩与祷告,并因着所受的牢狱之苦,使福音得以传开,并期待藉着信徒的祷告和圣灵的工作得以获得自由。

 

27-30节:「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叫我或来见你们,或不在你们那裡,可以听见你们的景况,知道你们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凡事不怕敌人的惊吓,这是证明他们沉沦,你们得救都是出于神。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

 

劝勉信徒要活出基督徒应有的生命,即使因此身分要受苦,甚至认为基督徒就是蒙召去受苦的。接续则是保罗用了一段诗歌体的经文,来提醒信徒要谦卑与学习效法基督的榜样,并鼓励他们要忠心事奉上帝。

 

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上:

第一章的重点谈到保罗与腓立比信徒一同为福音齐心努力;

第二章后保罗则提出当效法的榜样。

 

因此从前后文意来说,乃是提醒信徒为着福音的缘故,无论在心志或肉身上愿意受苦、争战,并要信徒效法基督的样式和心志。

 

从整体来看,裡面蕴含着「保罗对教会的期许」,特别是第一章的27-30节,保罗特别提到「最重要的是...」,「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也可解读为:

 

保罗认为对教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行事为人要对得起主、与基督的福音相称啊!假使希腊文「mon,on」一字只翻为「只要」或「只是」,将少了那份保罗深深地期许教会在这地上作主见证的语气,并才能够引到二章5~11节保罗有感而发的诗作-以基督的心为心,唿应了27节的与基督所带来的福音相称。

 

将时光拉回到初代教会,对于初代信徒如何在基督将再来的末世论自处,保罗亦在此表达强烈的提醒与劝诫,沉沦与得救的结局出于上帝,给予正在磨难中的信徒盼望的根基。虽有解经家提到,当时的教会以为已经与基督同復活,因此在地上就开始了天上生活的样式,并且摒除困难与痛苦。

 

然而,此种末世观却与此处保罗所言不符,也与基督的福音不合。信徒透过与仇敌的争战,并相信最终出于上帝的将得着拯救。并且提醒信徒已经蒙受了恩典,就要在所信服的真道上为基督受苦,才是与基督的福音相称的属地生活,即信徒蒙召是享有了天国公民的身分与义务。

 

保罗劝勉信徒,不要使基督的福音变为廉价,如同潘霍华所言:「基督唿召一个人来,是邀请他来赴死。」初代信徒所面临的逼迫与衝突,从保罗身上一览无遗,他为了福音成为「受捆锁的」,却是为基督的缘故。

 

保罗想要刻画一个画面:一群倚靠圣灵的信徒团体,彼此肩并肩站立稳妥,为着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同仇敌忾的心志也不怕敌人的惊吓,甚至,已预告了出自上帝掌管最终审判的结局-沉沦与得救,给予信徒最终得胜的盼望。

 

总而言之,真实体会到蒙恩的基督徒应该是愿意为所信的福音受苦、争战的,并且不会降低天国公民身分的言行举止,或拒绝福音的唿召。

 

保罗更坚持,信徒的行事为人应当保持最高的水準,如同基督唿召人来跟从祂的使命,绝对是崇高的。

 

而享有天国公民的身分,则有更崇高的义务与责任,及为基督受苦、争战,并且与基督的福音相称,如同路12:48「多给谁,就向谁多要」。无论如何,保罗已经为我们诠释了为福音的缘故行事为人的準则,并且也给予教会最实际的教导与期盼,正如在他身上所看到、所听到的是一样的。

 

(文章授权/泉源之声-台南圣教会)高翊伦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