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称逃避无聊阻碍思考,进而引发焦虑和抑郁
Image-Description

哈佛大学教授亚瑟·布鲁克斯(Arthur C. Brooks)指出,无聊在人类体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在近期《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一段视频中警示:逃避无聊会阻碍人们对生命提出更深层的追问,进而引发焦虑与抑郁。

在这部题为《你需要无聊》(You Need to Be Bored)的视频中,这位美国企业研究所前所长将无聊定义为人类思维的特性,而非缺陷。布鲁克斯解释道,当人们处于闲暇状态时,大脑会启动科学家所称的“默认模式”。他指出,这一过程会自然引导思维转向关于意义与目标的终极追问。

“当你无所思无所想,任思绪游荡,比如思考生命意义这类重大问题——我的人生究竟有何意义?——无聊时你就会陷入某种令人不安的存在主义困境,”布鲁克斯说道,“而这种状态其实极其重要,极其有益”。

他将这种状态与现代人习惯对比:人们总在闲暇时——哪怕只是等红灯的几秒钟——就急着掏出手机填补空隙。这种持续的刺激,他指出,会打乱心灵自然的反思过程,导致他所说的“意义的厄运循环”。

“当今社会抑郁焦虑激增的原因之一,在于人们根本不清楚自己生命的意义,更别说前几代人了,”布鲁克斯指出,“我们几乎完全关闭了大脑的默认模式”——正是持续使用电子设备造成的后果。

布鲁克斯援引哈佛大学一项心理学实验:要求参与者静坐15分钟无所事事。房间内唯一可选的按钮会释放痛苦的电击。多数人宁可自残——甚至反复电击——也不愿忍受无聊。他指出,这种回避静默反思的现象,揭示了人类抗拒直面不适的思绪。

布鲁克斯敦促观众通过限制电子设备的使用,创造无聊。他提及自己的习惯:晚上7点后不碰手机,卧室不放手机,家庭用餐时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此外,他还定期进行“屏幕排毒”,长时间远离社交媒体和电子设备干扰。他坦言虽然初期困难,但这种做法会逐渐变得容易,并有助于恢复专注力。

“从掌握15分钟及以上的无聊时段开始练习,你会见证人生的改变,”布鲁克斯说,“你将开始探索生命中的终极问题:目的、意义、连贯性、价值——谁知道呢?或许你真的会变得更快乐”。

本文原载于《Christian Daily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