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飆245%的數字狂歡:中美貿易戰如何掏空全球消費者錢包?
Image-Description

川普第二任期上任100天,無論在美國,還是全球,「關稅戰」已是如雷貫耳,無人不知的名詞。相關的新聞幾乎都是每日頭條,且因變動巨大、影響深遠,對人心的震撼更是無以倫比,股市、債市和匯市均面臨史無前例的動盪,以致《經濟學人》以「混亂時代」來形容。

關稅逆差

在關稅問題上,川普一直認為美國受害,吃虧大了。幾十年來,進入美國的商品,美國課的稅很低,其他國家則對輸入美貨徵收高關稅,甚至還用其他的非關稅壁壘來阻擋。美國的國際貿易賬(包括商品與服務),最後一次順差是1975年的$1,598萬,此後即轉為逆差,且數字越來越大。1995年逆差$897億,2006年已是$7,864億,至2022年更高達$9,711億,等於全美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7%。

早在2016年競選時,川普就承諾要以關稅政策減少貿易逆差,當年就曾提議將向中國徵收45%進口稅。第一任期內曾對太陽能板、洗衣機、鋼鐵和鋁徵收關稅。2019年5月將中國部分商品關稅從10%提升至25%,中國則自6月起對美國商品加徵5%至25%關稅,作為報復。2020年1月美中簽署貿易協議,中國同意在兩年內額外購買價值$2,000億的美國商品,後因新冠疫情並未實現,川普對此耿耿於懷。拜登政府上台後,繼續川普對中國的關稅政策。

14A2.jpg

變成鬥氣

這三個多月來見到的關稅種類,已實施的有「基礎稅率」;對加拿大、墨西哥與中國全面加徵的20%「芬太尼懲罰性關稅」;2025年前已有的保護關稅;對鋼鐵、鋁與汽車的關稅及所謂的「對等關稅」等。另外,還有籌劃中針對半導體和電子供應鏈的「特殊關注類型」新關稅。

川普政府4月2日宣佈的對等關稅就是針對某國,你徵收我100%,我就徵50%;如中國平均關稅是67%,對等關稅就是34%。最好大家一起降,目的是公平貿易,及製造業回流美國。因是以國家為單位提出一個單一混合稅率,稅率不是按產品,而是以平均關稅來訂,因此對不同產品的影響也不一樣。宣佈時特別強調,如有報復必有重懲。結果全球各國都冷處理,靜觀其變,只有中國宣佈報復,因應美國將徵收的54%(20%芬太尼關稅加34%對等關稅),對美也加徵34%報復關稅,並實施7項「重稀土」出口管制。

美國9日宣佈對全球「未祭出報復性關稅的國家」暫停對等關稅90天,唯獨對中「加倍奉還」徵50%而至104%,中國也加碼至84%;10日美再追加到145%,中國回應加到125%,並停止接收波音公司的飛機,聲稱「如美方執意打關稅戰、貿易戰,中方必將奉陪到底。」16日美國宣佈對中最高關稅可達245%,中國外交部表示「美國加徵奇高關稅實已淪數字遊戲,中方將不予理會;若美執意繼續實質性侵害中方權益,中方將奉陪到底。」美中雙方螺旋形升高的關稅大戰,似已變成吵架、鬥氣,使雙方貿易陷於停頓。

股債雙跌

一般認為美國提高關稅,會使國內物價高漲,並引起通貨膨脹,在密西根大學11日公布的消費者信心調查中反映出:美國人預期長期通膨將達4.4%。使民眾不安的,不只是高關稅,還有如雲霄飛車般的政令變動與不可預測,這直接影響股市暴跌。股市跌通常會使資金轉向債市,但此次股債雙跌,連川普也承認「因為人們變得有點失控、害怕」,是使他宣布暫停對等關稅及對智慧型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實施關稅豁免的原因。顯然,民眾的荷包對政府的決策還是有影響力的。

有人說商貿有如流水,自己會找到出路。然而在此朝令夕改、一日一變的形勢下,即使是聰明的商家也會失算。為避對等關稅,蘋果3月底在3天內,從印度向美國發了價值$20億裝滿5架飛機的手機;另一價值$3.3億的加密貨幣挖礦機,為能趕在4月9日前抵美,多花了4倍空運費,20倍海運費。這些都因暫停徵收而白忙一場。

對美國民眾而言,在享受低關稅,甚至零關稅的物價數十年之後,關稅成本終究會轉嫁至消費者身上。據估計一輛歐洲進口車,平均售價可能將上漲$7,000至$10,000,川普聲稱的苦口良藥似乎難以入口。至截稿時,奧迪與路虎已暫停對美輸出。目前至少有75國正在與美協商,希望達成雙贏。若談判不成,90天後重啟對等關稅,今後可能想買卻買不到的產品會包括:瑞士手表、印度珠寶、孟加拉服飾、法國酒、日本遊戲機、中國的玩具與聖誕裝飾品。

美國貿易失衡不是一天造成的,想在短期內力挽狂瀾,難免備多力分,顧此失彼。我們除改變消費習慣,自我調適之外,也願上帝賜下聰明智慧,使川普政府能謙沖自牧、關注大局、採行穩健方案,而非意氣用事、草率行動、釀成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