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备的信心五个基本面
信心对于基督徒的重要性再叁强调也不为过。毕竟,除非一个人已经相信审判的确定性以及救赎的可能性,否则又怎会真正认罪悔改。
根据使徒的教义,完备的信心由下列五个基本面所构成:
一、信心是「歷史的」
众人皆知,相信是基于事实,而非靠感觉。惟一能救赎人的信心,是根据歷史事件,就是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但尚未发生的事。
圣经基本上就是世界的歷史。它比其他所有类似记录早了一点开始、晚了一点结束。主要是因其作者可以(透过属天的启示)进入无人能观察和记录的年代(过去和未来)。毕竟,只有神能知道当中是如何开始,以及将如何结束,因为祂是二者的塬因。
在今日,以这个信心的大框架为起点,要比过去更加重要。过去或许有一段时间,在基督教国家裡认为,相信一位神是「过去的创造者」和「未来的审判官」属理所当然。
然而,在现代社会世俗主义哲学和宗教多元论环境下,已不復如此。现在不但必须问「人是否相信神」,也必须问「他相信的是哪种神」!
无论是谁,只要在「寻找神」,就必须先「相信」祂真的存在,且祂愿意被寻见。
从「整个歷史的神」到「歷史的耶稣」,这个进程就是《使徒行传》谈论的「信心架构」。
信仰包括接受「事件的重要性」以及接受「事件的发生」。由于这位被杀、被埋葬并復活的耶稣,藉此证明祂就是自己宣称的「神子」化身,因此这些事件对整个歷史和全体人类而言至关重要。
耶稣的死亡及復活,祂为世人的罪付上代价及战胜死亡,已经成为「救赎歷史的核心」。
强调「救赎信心」的这个歷史基础至关重要。现今反对此种宣告的社会压力,和罗马帝国时代相较之下,即使没有更大,至少也不亚于。而这种信心在当时胜过世界,在未来当然也可以再度胜过。
二、信心是「个人的」
进一步来说,若是停留在「歷史层面」,将会使信心变成「教义式的承认」与「智识上的接受」。
没错,使徒信经正是为此而编纂,为未来世代保护重要歷史要素(包括事实及其意义)。但是,人可能以诚心甚至坚信的态度背诵信经,却缺少「救赎信心」的必要元素——关係和委身。
信经当然以个人化的方式起头(「我相信……」),但不等同能将这种信仰表白以个人化的方式加以应用。
意即,一个人说「我相信那是真的」,和说「对我而言那是真的」,是不同的;相信「耶稣是世界的救主」,和相信「耶稣是我的救主」,并非相同之事。
有件事很重要,就是新约圣经作者通常偏爱使用动词「相信(believe)」,而不是使用名词「信心(faith)」:这是强调一件要做的事,而不是一个可以拥有的东西。
他们有时将信心称为真理的本体,而通常信心的涵义是一种信任的态度;此态度包括顺服的行为。
实际上,若你我真相信一个人,定会毫不犹豫照着对方所说的话去行。
这就是洗礼之所以是信心的要件,并因此成为救赎要件之一的塬因。若你宣称相信神,却连祂命令的第一件事都没做,就算不是假冒为善,至少也是自相矛盾。
叁、信心是「言语的」
新约圣经清楚教导,信心必须付诸言语;但其强调重点不在于「用言语表达信心的人」,而在于「向谁表达信心」。
「救赎的信心」是透过向其他人说话来表现。须大声说出来让人们听见,因为听众在聆听之故,信心的言语才有效力。
这种言语表达的最佳範例,就是在寻求救恩时直接唿求耶稣的名。福音书中,充满了这样做的男女。
高声唿求耶稣名,是表达对祂同在的信念,以及相信祂持续同在。正因祂仍活着、且在我们四週(藉由圣灵),信心的话语如此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仪式性的背诵不能算是「信心的话语」。只有主知道,有多少重复唸着「基督,怜悯我们」的会众,是真心寻求祂的怜悯(他们甚至可能不明白自己有多么需要主的怜悯)。
重复另一个人的话,除非是「自发性地」浮现在脑海中,否则通常不是从内心真正唿求帮助。
「唿求」与在极为迫切情绪下自然提高的音调有关,因明白真正危机迫在眼前。简言之,那是非常需要「被拯救的人」所发出的唿声。
就律法的义而言,是要背诵摩西的律法;然而就因信称义而言,必须承认耶稣为主。需明白,诫命已被基督所取代,成为称义之「道路」。
但要向「谁」告白?
福音书和使徒书信中有一共同主旨:我们在众人面前承认与基督的关係,与祂在天父面前承认与我们的关係之间,有着紧密联结关係。
向耶稣承认我们接受祂的主权,是一种信心的行为,使人的生命得以拥有祂的义;向他人承认祂的主权,也是一种信心行为,使祂的主权变成人的不可获缺!
这样的告白,或许是门徒採取的第一个真正的信心行为,但千万不能是最后一个。
四、信心是「实践的」
信心是「我们的所做所为」,而非「我们拥有的东西」。
保罗经常提到「行律法」,并且强烈反对认为这些行为可以带来功德(甚至是理所当然的成就!)的想法,尤其是在和称义(蒙神接纳)有关的事上。
但是,虽我们不可能因这样的行为而得拯救,保罗也同样强调,我们得救是为要叫你我「行善」。
基督徒有可能对「行律法」的错误观念太过执着,以至于对于爱的行为、善行及信心的行为变得盲目。
因为「行为」这个字单纯意指「行动」,它指的是将一件事付诸实行。在此认识中,雅各正确地说:「信心没有行为就是死的」;也就是说,此举无法拯救任何人。
保罗和雅各都同意,「称义」只能藉由信心的行为来达成,而,能拯救人的是「付诸行动的信心」 。
换句话说,信心不单是接受神话语的真理,而是按着这些真理来行事。
五、信心是「持续的」
不断遵行神的命令,无论祂的应许要多久才能实现,也是信心的本质之一。
这就是为何,希伯来书会继续勉励基督徒当追随旧约圣徒的榜样,且要「忍耐奔跑」,将眼光定睛在为神儿女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身上,祂因着摆在前面的喜乐,就奔向并经歷苦难。
对于信心持续性的强调,始于旧约圣经。当哈巴谷担心神的审判即将以巴比伦侵略的形式临到,无法分辨以色列当中的少数义人和众多恶人时,神向他保证「义人因信得生」。
翻译「信」的这个字并不常出现在旧约圣经,且在其他所有地方都意指「信实、忠实、对某人保持信心」;它是一种若不维持就会「中断」的东西。
「义人因信得生」中的「生」,单纯意指「在即将来到的审判中存活」。「义人」指的是「神」(不是人)眼中看为义的人。
因此,我们可将哈巴谷书这段文字译为:「神视为义的那些人,将因为对神保持信心,而在即将来临的审判中存活。」
先知哈巴谷就是在灾难中对以色列神保持信心的人之一,他这段「金句」经常被新约圣经引用。当使徒作者引用这段文字时,强调重点总在于「信心的持续性」——就是「对神保持信心」。
救赎的信心不只是一个步骤,它是一段路途,一连串的步骤,从此生延续到来生。当一个人相信主耶稣基督时,下一个信心阶段就是受洗。
洗礼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受洗者相信神有能力令已死且埋葬的人復活;圣灵是透过信心而领受;因此,整个基督徒入门过程就是信心的运用及表现。
大卫.鲍森强调,基督徒不是靠着说我们有信心,而是真正持有信心。人必须有信心并加以运用,还要承认及告白宣告这份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