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会造成孩子压力的6大来源——父母善于处理压力,正是子女能否抗压关键
Image-Description

观察孩子承受压力的情况

当孩子压力太大时,常会出下列症状——

 

头痛、心跳不规则、心跳加速、心口灼热、大小肠不适、磨牙、两颚疼痛、长疹子、气喘、过敏等慢性疾病復发、常昏睡无力、没有胃口、心烦不安、焦虑与恐慌反应、头晕、头昏眼花、肠胃疼痛、绞痛、一般的身体疼痛、手冰冷、经常受感染或轻微生病、忧郁、暴怒、暴躁、失眠。

 

压力的情绪症状

压力太大的孩子会显出「情绪症状」,一如显出「生理症状」一般。情绪症状可单独存在,也可能伴随生理症状出现。

 

由于人体的身心相互密切运作,自然也会互受影响。

 

比较令人担忧的情绪症状有四种:忧郁、自尊心、愤怒、焦虑。

 

(一)忧郁

忧郁压力太大的常见症状。青少年会常出现间歇性的哀伤和疲累,睡眠不足时会更严重,甚至五、六岁的儿童也可能会有忧郁感觉。

 

倘若偶尔听到孩子突然说出「我乾脆死掉算了」时,也不要惊惶失措。这不见得是可怕后果的警告,而可能是出于孩子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求救声希望父母能正视其问题,且盼告诉父母「我已经应付不来了,谁能来关注我?

 

(二)自尊心

与「忧郁」密切相关的还有「自尊心」问题。

 

忧郁会导致自尊心降低,因失败、失望而产生的压力,更会腐蚀孩子的自尊,造成极深无价值感,连带引起更多压力。

 

若此情况一直延续,在长期低自尊下,会改变儿童的性格。

 

此时,若孩子还得承受如:「你是何等愚蠢」、「别人是何等棒」之类的言词奚落时,等同他要为自己撰写一部如何降低自尊心的人生脚本。以致逐渐塑造孩子成为煺缩、消极及容易失败的人格。

 

有些孩子更因此而穿着奇装异服、尝试毒品,甚至加入帮派,试图藉此建立个人价值。

 

(叁)愤怒

在压力的面对或逃避反应裡,佔最多成分的是「愤怒」。

 

倘若压力确实是来自「危险状况」,则「愤怒的情绪」能产生一些有用功能。如果是来自「日常生活压力」,愤怒就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甚至会导致更多压力。毕竟,若孩子因不知如何排解压力,转而以愤怒情绪攻击人,这种举动很少会被谅解。

 

遭遇危险的情境裡,愤怒会帮助人鼓起勇气去对抗,必要时动员力量来保护自己。可是,压力若过度疲劳,或是师长要求过高,这样的愤怒就不太有帮助,因压力需要有建设性的出口。

 

(四)焦虑

焦虑是压力过大时的一种重要情绪症状,主要是基于两个主因:

 

(1)由于压力会使脑部安定物质枯竭,所以在长期承受压力下,会有明显焦虑与紧张。

(2)感觉太恐惧或对生活失控时,焦虑便会升高。

 

当孩子高度焦虑时,表示生活已出现无法控制的压力。要纾解之,唯有找出压力源并减低压力程度

 

压力源来自「外在」与「内在」两方面

对付压力的最佳时机,是在它尚未形成疾病;有些压力伤害是难以復塬的,且一旦形成伤害,就更难控制。

 

一般来说,「压力源」来自「外在」与「内在」两方面。

 

(一)外在压力源

现今儿童生活在充满压力的世界。在儿童生活情境中,会造成压力的来源有下列几点:

 

(1)衝突

衝突可能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环境。可能是没有人咆哮,却充满敌意与疏离的冷战;或是喊叫、推挤,甚至暴力相向。不论哪一种,都会带给孩子不寻常的压力。

 

哪裡有衝突,哪裡就充满敌意与愤怒,这对孩子是非常大的压力。父母应当努力减少手足间衝突,并切实、适当的管教孩子。

 

(2)生涯中的变动

压力可说是变动中自然衍生的副产品,任何一个孩子成年前,必然会经歷许多次的生涯变动

 

成长本身就是一连串变动虽其中有许多经验还挺愉快,但依然潜藏某些程度的压力,需要孩子去调整,找出行为、思想方式。若调整的好,孩子会学到日后生活中有用技能,身心灵都得益处。

 

(3)过度竞争

不容否认,生活在高度竞争文化,人们必须在竞争中努力让自己胜任,以得到自己所想。

 

目前的社会,从孩子还年幼时,就灌输他们「赢代表一切」的价值观念,然而此种「不计代价赢得胜利」的哲学,不仅在道德上值得商榷,还可能带来难以避免的压力后果。

 

如果太早在生活中注入竞争,可能会造成孩子有强迫倾向害怕面对失败,导致「挫折容忍度低」。这都会形成高度压力。

 

竞争可以是健康的,从中必须平衡。儿童必须学习接受有些失败不可避免正常的偶尔有失败,会比总是成功更有助于成长。

 

孩子们也必须学习合作,成为团队中的好成员向他人的成功道贺这些功课也许蛮难的,但对于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和抗压成熟度,绝对有益处。

 

(二)内在的压力源

不是所有压力源都是「外在」的,许多压力来自于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态度」。以下是一些例子:

 

(1)不切实际或不合理的期待

每个孩子都需要知道自己身上背着什么样的期待,奋斗目标为何,生命何去何从。当中,最初的期待和希望来自于父母,子女很容易接收这些期望,于是「父母的期望」便成为「子女的期望」,当然,还会加上「自我要求」,如此一来,生命恐变得更为沉重。

 

(2)后天学来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的观念,对于瞭解儿童压力非常有帮助。儿童会自然产生无力感,因为每个人都会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其生活中几乎没什么真正的发言权

 

许多孩子甚至觉得,他们得百依百顺,才能得着生活上照顾。如此便形成强烈的无力感

 

倘若这种无力感持续太久,会演变成「后天学来的」反应。即使长大到足以拥有更多对生活掌控能力时,也依然以为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以至于一旦面对频繁改变时,他们会轻易放弃。

 

(3)性问题认同之议题

进入青春期后的数年间,孩子们满脑子容易是有关「性」的主题。性的议题太广泛,父母必须竭尽所能与子女沟通健康的性观念

 

子女需要开放平衡的性话题及沟通环境。倘若避谈,他们会去寻找其他不见得正确的管道接触。

 

父母是子女学习排除压力的榜样

艾奇柏.哈特强调,父母可能因为虐待、疏忽,或对孩子求好心切,要求过高……,而带给孩子过重压力。

 

父母可以是问题的解决者,而非麻烦製造者

 

一般来说,受压力的父母势必会把压力转嫁给孩子。父母们往往在压力之下,易「责打孩子」或「对孩子心不在焉」,从而紧张气氛使得家裡不再是「避风港」,反成为「压力源」。

 

认识压力、并懂得有效管理的父母,将是子女学习排除压力的榜样。父母善于处理压力,正是子女能否抗压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