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摩尔症候群
「不要在别人的罪上有份。」(提摩太前书5:22)
古今中外所有「政客」(Politician,不是Statesman「政治家」)最专长的技巧是:「斯德哥摩尔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的操作。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心理状态,受害者往往不会厌恶绑架或虐待他们的人,并对绑架者或虐待者产生认同感、同情心,甚至萌生爱意、以身相捨。故也被称作「人质情结」。
这个现象最早发现在1933年,美国堪萨斯市长女儿玛丽·麦可罗伊(Mary McElroy)被绑架,获释后却对绑架犯产生情感依赖,并为他们辩说绑架者尊重她,没有强迫她,还称他们「只是商人」,甚至后来麦可罗伊举枪自尽,遗书中说绑架者们「是这世界上绝无仅有、不把我当成笨蛋的人」。
直到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发生银行抢劫案,抢匪扣押人质数天,威胁杀害他们,同时也施予食物、毛毯来御寒等小惠。当警察攻坚营救时,他们竟试图保护抢匪,还拒绝出庭作证定抢匪的罪。于是,人们就此把这种现象称作「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隔年(1974年),美国媒体大亨赫斯特的千金帕翠西雅‧赫斯特(Patricia Hearst),遭左翼激进组织共生解放军(Symbionese Liberation Army)绑架长达10週,最后帕翠西雅‧赫斯特竟加入绑架她的共生解放军,一起抢劫加州银行。自此,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普受注意,甚至在亲子关係、亲密情侣、妇女/儿童受虐、新兴邪教、体育教练、战争囚犯等领域,都发现类似现象。
而在政治上,我们看到:政治人物或政党绑架百姓,交互使用「胡萝蔔与棍子」(Carrot and Stick),以博同情、赢取选票-看看此时正在选举总统的美国、及其他地方大大小小民主威权体制下的选举,就可略知其味。
研究「斯德哥摩尔症候群」的论文不少,只是它的成因仍众说纷纭,事后推臆的多、几无直接实验证据。
一方面因为无法利用妥善实验设计来诱发该症、并加以观察,另一方面也显出这症候群的高度复杂性,无法以常规实验来印证。
一些心理学家只能推估其乃出于生存本能下的扭曲心理,而归诸于「创伤连结」(Trauma bonding)、「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圣母情节」(The blessed Virgin Mary complex、受虐的太太相信丈夫一定会回转而为其辩护等);也因而相信举凡有关这些症状之脑部作用与连结(Neural correlates)必然参与其间。例如:恐惧、焦虑、认同、同情、依赖、连结、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等的脑部反应,均被引用。
由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并未列入最新版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无法正式归类为精神疾病,医界缺乏确切治疗处方,只能就各种心理徵兆加以分别处理。
至于善用此招的政客,「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腓立比书1:9-10)-远离这群匪类、不要给他们权柄来糟蹋人,否则我们就参与了他们的罪行。
「神经神学」教导我们:「不要在别人的罪上有份。」
(文章授权/潘荣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