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击案专题》失爱儿少可能走偏路,从五大面向探讨17岁枪手议题
Image-Description

4月20日上午,新北市土城区街头惊传枪声。一名年仅17岁的枪手,从计程车下车后,在短短44秒内,手持改造衝锋枪,对当铺铁门狂轰51枪,随后即搭上塬计程车,至派出所投案,案情疑似与黑帮有关。

 

针对此次案件,外界有律师提出分析,认为少年人寻求归属感,容易因「小惠」被收买,且少年犯法后的处理程序,不能羁押,只能收容,年龄介于14-18岁则予以减刑,若主动投案也能够争取减刑,因此恐成为帮派喜爱吸收的对象。

 

背后成因》「失爱」可能导致儿少走偏路

长期关怀失亲儿,中华育幼机构儿童关怀协会(CCSA)创办人—洪锦芳表示,「明日的成年罪犯,是今日的偏差少年,是昨日的失爱儿童。

 

「有家」者,都可能失爱,「失家」的人,更是失了爱。

 

随着时代演变,所谓失亲儿,不再只出现在单亲、隔代教养等弱势家庭,而是疏离的家庭关係,孩子缺乏支持与关爱。她提到,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更上一层就是安全感、归属感,接着是自尊与自我价值感,最后才能够追寻更高的梦想。

 

当孩子从小安全依附关係不足,在家庭中缺乏归属感、安全感,甚至找不到同侪归属,就有可能向外寻求归属,试图引起注意,或是自暴自弃,只为了感受到自我价值感与主体性。

 

孤单是最大的脆弱!」洪锦芳分享,许多孩子的父母即便健在,且有较好的收入、教育程度和名声,孩子的行为举止仍可能因缺乏亲子互动而出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