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中,最廣為社會討論的面向,是攝理教教主鄭明析「以神之名」犯下跨海性侵案,遭多國通緝。然而,性侵害不只存在於異端,也可能在教會、日常生活中發生,本篇欲聚焦探討「我們能從哪些『跡象』看出端倪及加以預防?」
針對此議題,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督導洪雅倩指出,性侵害加害者多為「熟人」,因為與陌生人相比「較難預防」,並提醒,無論男女,在人際互動上都應保持警覺,在信任中也要保持懷疑。
(底下內含劇情,請斟酌閱讀)
神格化性侵與權力式春藥
韓國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裡,提到攝理教(第一至三集)、萬民中央教會(第七至八集)教主涉嫌性侵女信徒,網路上尤以攝理教話題討論熱度最高。
根據資料指出,1999年,南韓爆發該教主鄭明析性侵女信徒,還稱自己為彌賽亞(「救世主」之意),以及所有與之發生關係的女信徒為「上帝妻子」。
《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影片內容談及,鄭明析告訴女信徒:「妳要跟上帝發生關係,妳已經是上帝的妻子了,如果想別的異性,背叛主的那一刻就會下地獄。」如此言論使信徒心生畏懼,以致他得以多次得手。
長期關懷弱勢兒少,並承辦新北市「兒少性侵害保護服務」的督導洪雅倩分享,大部分受害者會對「權柄」有所恐懼,是因加害者(不分男女)多會運用自身權威角色,或展現出的強勢態度、語氣及姿態,使受害者感到在學業成績、經濟安全、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例如:威脅對方當掉課業、失去工作、公開性愛照片、無人會相信自己等等。
「對權柄恐懼」也可能源於成長經驗。例如,台灣傳統教育賦予「小孩有耳無嘴、順服權柄」的觀念,當中,缺乏給孩子「表達意見」的機會,或不採納其意見、予以責罵,視小孩有想法為「麻煩」,或提倡「老師說」、「爸媽說」,較不容許孩子有其他意見,長久下來,導致孩童對權威產生懼怕。
久而久之,孩子便因害怕被責罵,而不敢表達、缺乏自信;從小對權威的恐懼,影響其日後表達意見、求助行動。
且因受害者為「較為弱勢」的一方,因此可能會顧忌加害者的「崇高地位、形塑良好外在形象」,進而影響受害人的「求助行為」,心想:「這些人會聽嗎?我說了其他人會相信嗎?」以致即便發生受侵害情形,卻不敢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