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余友梅/报导】位于赫尔辛基瓦利拉区(Vallila),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福音信义会圣保罗教堂(Paavalin seurakunta, St. Paul’s Church in Helsinki),今年3月4日傍晚举办一场由生成式AI主导的实验性礼拜。从讲章、诗歌到牧师影像,皆出自算法之手,吸引超过120名信徒参与。
这座曾被誉为「赫尔辛基最美教堂」的红砖建筑,也因此成为全球信仰与科技交会的象征地标之一。
不过,该堂此后并未再举办第二场AI礼拜。尽管实验引发广泛关注,信徒反应却见仁见智;教会牧者则重申,AI虽具创意潜能,却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灵魂深处的牧养连结。
当天教会内,虚拟屏幕上的耶稣与撒但展开神学对话,甚至连芬兰已故总统乌尔霍.凯科宁(Urho Kekkonen)都化身AI朗读者,诵读旧约经文。使用的科技包括用ChatGPT撰写讲章、Suno制作诗歌、Synthesia创建视觉角色,整体形式犹如一场精致的科技剧场。
信仰体验,还是科技实验?
策划这场礼拜的佩特亚・科佩罗宁牧师(Petja Kopperoinen)表示,这场活动的目的是探索AI在教会中的潜力与界限,而非试图取代牧师职分。「我们希望让教会也参与这场对话,而不是置身事外。」他补充说明,这场礼拜属于一次性实验,未规划定期举行,也无意常态化导入AI进行整体礼拜。
实验当晚出席人数超过120人,教会表示,这场AI礼拜吸引不少平日未固定出席的小区居民参加,也包括部分不懂芬兰语的访客。这样的热度远超平常夜祷规模,亦反映出科技话题在宗教社群中的吸引力。
尽管有信徒认为整场仪式新颖有趣,也有人指出语速偏快、缺乏灵性互动,让人感到与讲道内容有距离感。信徒塔鲁.尼米宁(Taru Nieminen)认为,「整场仪式很娱乐,却没有感受到有人对我说话,像是一场完美却冰冷的秀」。另一位年轻信徒吉拉.普尔金宁(Jeera Pulkkinen)则直言,「就像被推着听完一场演讲,却无法进入敬拜的节奏」。
AI与信仰仪式的伦理界线
圣保罗教堂强调,AI 虽可参与讲章设计与行政协助,但包括圣餐、洗礼与赦罪礼在内的核心圣礼,仍须由受按立牧者亲自主持,不得由 AI 替代。卡里.卡纳拉牧师(Kari Kanala)表示:「AI可以帮忙处理帐务和讲章草稿,但赦罪礼与圣餐,必须由人来完成。」
所有生成式AI产出的内容皆经人工审核,教会避免直接使用未校订的初步输出。据报导,ChatGPT曾因内容渉及耶稣与撒但的模拟对话,而一度拒绝生成,后经系统确认操作人员具牧师身分后,才允许继续进行。圣保罗教堂强调,若未来再度导入AI技术,将更全面地评估其在社会、伦理与环境层面的影响。
后续效应:教会沉潜 公众对话延续
活动过后,圣保罗教会未再举办第二场AI礼拜,但继续在行政、研究、教学辅助与财务管理上尝试导入AI工具。赫尔辛基教区并未明确推广此模式,但泰穆.拉亚萨洛主教(Teemu Laajasalo)认为,这场活动让教会有机会「面对科技而非逃避」,他鼓励其他堂会就此进行开放讨论。
尽管无持续举办计划,这场礼拜已触发欧洲多国宗教机构的响应与反思。德国巴伐利亚州(Bavaria)福尔特市(Fürth)的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hurch),早在2023年就曾进行一场由ChatGPT协助撰稿的AI礼拜,吸引超过300人出席;瑞士亦有天主教堂实验使用AI「耶稣」回答信徒提问。美国部分浸信会则表示,AI可用于实时翻译、信息搜寻与主日教材辅助,但大多数神学院与教会领袖普遍不鼓励AI主持整场礼拜。
AI伦理学者:一个微笑就是AI无法复制的价值
英国约克大学哲学系主任、AI伦理研究学者汤姆.史通汉(Tom Stoneham)指出:「AI仅能取代那些功能上属于『纯工具性』、交易性的角色,如客服等;但即便在这些情境下,一个微笑或简短的友善交流就是AI无法复制的价值。宗教场合中的重点是人本身,而不只是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正是这份人性,为整个环境增添意义。」
史通汉教授进一步指出,在灵性或牧养的情境中,人与人的互动不是纯粹功能,而是增值本身,AI 无法模仿那种温度与共感。AI可以模拟内容,但模拟不了信任、同理与牧养的临场性。
荷兰特温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研究员、科技伦理学者安娜.普齐奥(Anna Puzio)也呼吁教会应积极介入AI技术的设计与伦理规范,避免其成为单纯的工具使用者。「如果教会缺席,AI的伦理将由市场与硅谷价值观主导。」
无论未来教会是否仍会以AI来主导礼拜,它所引发的关键问题——人在信仰中的角色、科技与神圣的界线——已成为教会未来无法回避的命题。(数据源:Christian Today, Premier Christian News, New York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