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指中国年轻人兴起的一种生活态度,一般表现是降低生活标准,不追求高消费,不盲目追逐社会地位,不理会传统的「成功」定义,甚至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孩子等,以维持基本生存条件为前提。以此消极抵抗社会的期望和传统奋斗观念,让自己远离压力,过着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司机自杀‧引发辩论
「躺平」一词,于2011年首次出现在「百度贴吧」的「反婚吧」专栏,随后「躺平任嘲」等词语逐渐出现,直至2021年4月初,「网易」论坛出现一则对货车司机因被罚款、扣车而自杀事件,引起中国网络用户激烈辩论。4月17日,网络论坛一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贴文引发关注,随后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出现大量相关贴文。
「微博」率先成立「躺平青年居家图鉴」话题,至当年6月底,已逾两亿人次阅读,并有高达2.5万篇讨论。其他网络平台也出现许多「躺平群组」及视频,大量讨论「躺平」现象。有些学者评论,这是年轻人对「996」的工作文化(上午9点到晚上9点,每周6天),表达不满的方式。「躺平」运动由此兴起,并逐渐向全球蔓延。
理念基调‧与懒无关
概括来说,「躺平」理念包括:提倡一种更简单、更平和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追求高薪工作、攀登职场阶梯和累积物质财富。将幸福置于物质成功之上,「躺平」鼓励人们优先考虑自己的身心健康,拥抱平衡的极简生活,并在当下找到满足感。「躺平」原意,并非指懒惰或低效,而是拒绝过度劳累,主动退出永无止境的竞争和压力。
「躺平」的人通常性格温和,并不叛逆,只是按章工作,维持稳定而低欲的生活。然而,很多人误以为「躺平」就是不工作;由于现时有太多人,以不工作的懒惰方式「躺平」。因此「躺平」的意义已变得模糊不清。
躺平观念‧不断蔓延
真的很多人「躺平」吗?根据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的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人躺平或想躺平的占12.8%;28.5%的青年过着「卷不动,躺不平」的45度人生;58.7%的青年则脚踏实地,为生活努力不懈。台湾方面,2024年的数据显示,由于人浮于事,47%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家「躺平」,政府计划投资160亿元台币,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另外,根据《韩联社》同年的报导,南韩815万名15到29岁的青年人中,有44.3万选择「躺平」,创下历年来最高纪录。其中33.5万人表明没有工作意愿,另一部分则有工作意愿,却又不去求职。美国也出现类似风潮,据人力资源顾问公司任仕达(Randstad)的调查报导,约42%的美国受访者表示安于现状,不想职位升迁。
结论
现今年轻人的「躺平」生活形态,引发很多人的忧虑,特别是那些完全没有工作意愿,蜗居在家的「啃老」青年。人类是个同舟共济的社会,「独善其身」,不愿意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其实已成为社会的负累。上帝创造人类的目的,是要我们荣神益人;因此「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据专家分析,「躺平」主义有以下影响:
对个人来说,「躺平」可以暂时缓解压力,却会导致生活缺乏目标和动力,影响前途及心理健康。对社会而言,则削弱社会的生产力,导致经济和生活素质倒退。对家庭来说,不婚不育,影响未来人口结构,也破坏了传统家庭观念。但造成年轻人产生「躺平」观念的,却是更深层的社会问题。本专题其他文章会分别剖析,在此不赘。
「躺平」现代青年的吶喊|号角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