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還是陷阱?8%未成年用戶!線上賭博如何用「潮流」綁架年輕世代
Image-Description

「我只是玩個遊戲,沒想到輸掉了房子。」來自賓州的馬克說這句話時,眼神空洞。他原是位小企業主,閒暇時愛在手機上玩撲克遊戲,起初只是消磨時間,後來卻逐步陷入金錢投注,最終傾家蕩產。這樣的故事不是特例,而是在各地不斷上演——美國,甚至全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賭博泛濫。

語言的力量:賭博披上遊戲的外衣

美國目前除猶他州與夏威夷外,其餘48州皆允許某種形式的合法賭博,包括彩票、賽馬、部落賭場、商業賭場與體育博彩。其中30個州設有賭博監管機構,例如紐約州的是「New York State Gaming Commission(紐約州遊戲委員會)」,名稱中的「Gaming」一詞反映社會對賭博態度的轉變。

「Gambling」原本帶有風險與成癮意味,逐漸被較中性、娛樂化的「Gaming」取代。隨手機與網路平台的普及,賭博被包裝為「社交遊戲」、「抽卡機制」等,主打刺激與娛樂,刻意淡化金錢輸贏的風險,使其更易被接受,甚至帶有潮流感。這樣的語言操作,讓賭博從過去的社會禁忌轉為公開、正常的休閒活動。

場地的轉移:從拉斯維加斯到掌心

2018年,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禁止體育博彩的聯邦法令。短短數年內,已有38州合法化線上體育博彩。從此,賭博不再需要到拉斯維加斯、大西洋城這些實體賭場,甚至不再有霓虹燈與紙鈔的聲音,不需要出門,只需要一個手機。賭場,靜靜地就在掌心之上,在自己的客廳、睡房,可以隨時隨地不為人知地悄悄進入。

根據美國賭博協會(American Gaming Association, AGA) 2024年報告,超過68%的美國成年人曾嘗試線上賭博,40%以上每週至少參與1次。體育博彩已成主流產業:投注金額自2018年的幾十億美元起快速飆升,2023年達約1,200億美元,較2022年增長近30%,2024年則增至1,720億美元,增長42%。有人稱「線上賭博是下一場鴉片危機」。

看年輕世代:不知不覺中掉入陷阱

線上體育博彩App通常具備「即時下注」「高刺激」「無門檻註冊」等特性,而且平台設計得與社群媒體無異,很吸引年輕人。用戶可在平台內建立虛擬身分、與他人互動、甚至直播下注過程,讓人產生「不是孤單在賭」的錯覺,陷入其中而不自知。博彩公司更鎖定年輕男性,包裝賭博為「策略」與「投資」,並與職業運動、男性身分認同掛鉤,讓許多年輕觀眾從看球變成下注。等他們意識到信用卡帳單龐大驚人時,往往已難以自拔。

有統計發現,超過50%的孩子13歲前就接觸過類似賭博的遊戲。孩子們從小習慣這種「花錢換驚喜」的機制,長大後就很難分辨風險與樂趣的界線。國家問題賭博委員會(NCPG) 2023年報告指出,約有60%的高中生和70%的大學生曾在過去一年內投注過賭博。聯邦貿易委員會(FTC) 2023年報告,約有8%的線上賭博用戶為未滿18歲的青少年,而其中約半數來自家庭並未知情或察覺的情況。

許多孩子每日上線下注,卻不認為自己「沉迷」,而是「懂行情」。正是這種不以為意的心態,讓賭博成為一種潛藏的成癮危機。教育心理學家指出:「我們正培養出一個將賭博視為常態的世代。」

當整個社會逐漸模糊娛樂與賭博的界線,我們該如何幫助下一代及時地懸崖勒馬?!

賭博變遊戲 掌心成賭場|號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