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在四月终于正式开打,这让全球市场都绷紧神经。
关税已听到厌恶
现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年代,关税这个词语,相信大家已经听到厌恶。它不只是影响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还直接影响我们日常的消费选择。像汽车这种大宗商品,更是首当其冲。其实不管你选择买日、欧、韩,甚至美国品牌的车,都无法完全逃避关税的影响。
举个例子,一辆在欧洲售价3万美元的车,进口到一个收25%关税的国家,价格马上飙到3万7千多,再加上一些本地税项,总价可能逼近4万美元。这直接改变了消费者的选择。在高关税的地区,很多人会转向买国产车,或者至少是「在地组装」的车。不过,就算你买的是美国品牌,那些车的组装地点很多是在墨西哥或加拿大,零件更是全球拼装的,要找到一辆100%美国制造的车,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尽然只有坏处
那关税真的只有坏处吗?其实也不尽然。过去很多国家就是靠着高关税,保护本地产业。比如韩国在1970到90年代,用这种方式扶植了现代、起亚等品牌的发展;美国在80年代,也因为关税压力,促使丰田、本田、日产创立了Lexus、Acura和Infiniti等豪华品牌。这些竞争压力,反过来也逼得美国车厂在90年代开始,注重设计与性能,推出不少经典热卖车款。
长期来看,适度的保护政策可以为本地产业赢得成长空间,但若一味依赖关税保护,企业就容易缺乏竞争动力。没有压力,就没有改进的动力,消费者也可能因此被迫接受质量平平、选择有限的产品。市场发展会停滞不前,甚至让国家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中落后。因此,关税政策不能只靠「高墙保护」,还需要配合创新研发、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等长期策略。
消费者找到定位
消费者在这场关税风波中,其实也有不少无奈。一方面想支持本地产业,一方面又想买到性价比高、质量优良的国际品牌,这中间的拉扯让购车决策变得更复杂。再加上现在电动车崛起,很多新科技其实都来自海外厂商,如果因为关税限制而无法引进最新技术,长远来看,整体交通能源转型也会受到影响。
《圣经》教导我们,要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也要尊重政府的设立。《罗马书》十三章6-7节说得很清楚:「你们纳税,也为这个缘故,因他们是神的差役,常常特管这事。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当得税的给他纳税,当得粮的给他上粮。」对基督徒而言,纳税不只是法律义务,更是一种对神设立秩序的顺服。透过守法纳税,我们展现的是一种诚信与公义的生活态度。
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对政府的每一项政策都要无条件支持。如果政策有明显的不公或造成人民不必要的负担,我们也可以用合法、和平的方式表达意见,推动改善。最后,希望政府在制定关税政策时,能以全民的福祉为优先考虑,而不是把关税当成贸易战或政治角力的工具。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能在这些政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仅作出明智的消费选择,也活出诚实、公义与顺服的信仰实践。
中美关税战中谈谈车|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