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串流平台上深受觀眾熱烈討論的真人綜藝節目,相信必定是韓國料理《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

只能「看」的美食
節目以淘汰制安排80位無名的「黑湯匙」廚師對決20位「白湯匙」菁英主廚。每集以不同主題讓參賽者過關斬將,加上精緻的美食與緊湊的比賽情節,瞬間成為萬千觀眾追捧的節目。事實上這些美食節目往往令人又愛又恨。「愛」當然是導演透過特寫鏡頭、獨特的角度和迷人的燈光,將這些美食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而「恨」則是因為觀眾只限在螢幕畫面上欣賞和羨慕這些佳餚美點,根本聞不到食物的香味,無法真正品嚐那道「大蒜泡麵」的辛辣、「栗子提拉米蘇」的香甜,或「麻辣奶油蝦港式點心」的野味!
從美食「見」到愛

食物是上帝賜給萬物來維繫生命滋長的元素。自古以來,人與食物相輔相成的關係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們對愛、生存、恐懼、關係,甚至對上帝的感受。如果有人說,想不出他們的生命有什麼值得感恩的話,最容易和直接的答案,就是看看自己每一次的用餐,因食物是讓我們體會上帝恩典和供應最有力的證據。當然,除了飽腹和滋養身體外,食物也讓我們感到關懷、被愛、與人產生聯繫。可見食物並不止於肉體上的滿足,更能讓人的心靈得到煥發與安慰。
可惜的是,我們漸漸忘了賜予食物的來源,只將所有精力用在追求食物本身,和大飽口福的慾望。《出埃及記》記載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當以色列人從埃及奴役中被救了出來,在曠野沙漠地上漂流,並向上帝抱怨他們的飢餓時,上帝給了他們甘露。試想沙漠的水源食物不多,每天要餵養這麼多以色列人,又要保持食物新鮮不腐爛,的確是一個難題。但奇妙的上帝從天上掉下「嗎哪」來解決他們的需要,並吩咐他們每早晨只能收取當天的嗎哪份量,便不會有儲存或保鮮的問題。以色列人靠每天的收取(除了第七天安息日沒有嗎哪降下),便能「剛剛好」滿足一天的需求,不太多也不欠缺。如果有人試圖為自己囤積多餘的食物,它就會發臭生蟲︒
用「心」體會美食
食物是純淨美味的,當我們以珍惜、向賜予者感恩和「剛剛好」的心態接受時,它便是煥發身心的補充。然而,如果我們忘了食物的源頭,只想滿足需要以外的慾望,便會失去正確的焦點,將食物變成偶像,從會腐壞的事物中尋找只有上帝才能提供的安慰。結果可能是浪費食物、暴飲暴食、失去生命的節制。
如果說我們不能只靠看電視上的精美菜色來飽腹,我們也不能單從別人口中的描述來體驗上帝。上帝的性情就是愛,這種愛聖潔、無私、永恆、充滿真理和光明、沒有暗昧謬誤,溫柔而堅定不移,且帶來一種滋潤心靈的甘甜,令嚐過的人感到難以言喻的滿足與幸福,禁不住要與別人分享。為此,《詩篇》的詩人說:「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
唯一最有效讓我們了解上帝的方法,就是親身去尋找祂、從祂給我們的啟示中認識祂,相信祂,而且將祂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用「口」表示感謝
任何時候,如果我們對受造物的讚美超過了對造物主的讚美,我們就崇拜錯誤的事物,即使那件事物是好的。讓我們別忘記,上帝創造了食物,每一口食物都提醒我們對祂的依賴。不只是食物,其實我們在一天不同的時刻,也應感謝上帝的保守賜予。在學校上課時,稍停一下向上帝說:「感謝祢」。在家玩遊戲機時,別忘記停下來說:「感謝祢」。即使在公司努力拼搏,也要稍停一下向上帝說:「感謝祢」。當我們回到家享用晚餐時,花一點時間向上帝說:「感謝祢」。
當我們在一天佈滿點滴的感恩時,我們的心便會開始改變。我們對人生和不同處境的看法,也會隨着改變,因為我們已漸漸嚐到了那種不能言喻的味道,就是主恩典真正的滋味。
美味尋珍|文/圖:貝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