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马太福音》六章24节)

在许多人所事奉敬拜的偶像中,耶稣单单拿「玛门」来与神(上帝)相比。「玛门」是什么?这个字源自亚兰文,意思是财富;英文通常将其翻译为Wealth,而金钱正是现代财富的代表。

现代的浮士德

德国诗人歌德的作品《浮士德》讲述一位有成就的学者——浮士德博士,他在追求知识与意义的过程中感到彻底绝望,甚至企图自杀,却被复活节清晨的钟声所阻止(神插手了)。神知道浮士德是个寻求真理的人,便允许魔鬼「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来诱惑他。魔鬼声称可以满足他内心所有的渴望,包括经历、享乐与超凡的知识。于是浮士德与魔鬼订下一个契约:他可以随时获得魔鬼的帮助,得着他想要的一切。一旦他感到完全满足,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我们也像浮士德,所成就的一切无法真正满足内心最深层的渴望。现代的「梅菲斯特」也许就是金钱。金钱可以给人立时的满足,让人爱不释手;而神的应许却是要人在信心与忍耐中得着。

财富是相对的

谁是「富人」?其实「贫富」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既是富足的,也可能是贫穷的。现今一个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已较中世纪的皇帝「富裕」数倍。2022年,美国所建的新房中有97%配备冷气,这是当时的皇帝根本无法想象的享受。可是,他们觉得自己「富」,我们却觉得自己「穷」。

从前只有皇帝因饮食过于丰盛才会得的「痛风症」,如今普通平民也可能罹患。有人统计,中世纪(1000–1600年)一些欧洲皇帝的平均寿命:爱尔兰皇帝51岁,英国皇帝48岁,而中国皇帝更短,仅约41.3岁。现代人寿命长得多,可见整体社会已大大富裕。

富有两种

富足可分为两种:可以数的富足与不能数的富足。凡是可以数的,总觉得不够,因为「更多」总是存在;不论你有多少钱,总还想再多一些。但不能数的富足,是「有」或「没有」的差别,不是多与少的问题。

耶稣说祂来,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这种「丰盛」对所有得着的人而言,都是完全的、令人满足的。《诗篇》二十三篇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英文可直译为「我不再想要什么了」——够了。这与令人上瘾的玛门所提供的永无止尽的欲望是截然不同的。

赚钱的代价

钱既是交换的媒介,就需以某种劳力与代价来换取。每个人都有致富的可能:有人靠经商、有人靠投资、有人靠创业、有人靠努力。你付出的劳力愈多、价值愈高,就能换得更多金钱。而劳力多在时间中进行,所以可以说,钱是用时间换来的。如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所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也可以说,钱是用生命换来的。

若有人持枪抢劫问你:「要钱还是要命?」你当然选择要命。但当我们日复一日追逐金钱时,却像是在甘心情愿地「要钱不要命」。若我们的时间与劳力仅仅换来金钱,而无其他价值,那就是一桩亏本的交易。

不归路——「钱瘾」

人若只为钱而活,就会发现赚钱是会上瘾的。美国史丹福大学在2001年发表研究,使用功能性磁力共振测试发现:当人预期将获得金钱时,大脑的多巴胺快乐回路就会被启动,其生理作用与毒品如可卡因极为相似。想钱可以上瘾,这种「钱瘾」是无法满足的。每一次的满足都需要下一次更多的金钱来达成。

《传道书》说:「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写下这句话的所罗门王,就是神曾应许说:「你所没有求的我也赐给你,就是富足、尊荣,使你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没有一个能比你的。」他活在极大的财富中,却得出这样的结论:「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足见人心中的空处,不是钱财可以填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