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选举文化探讨起
北欧、西欧、英国、日本等地的选举文化,不用採取热闹的手法,没有造势晚会、巨大看板,也没有疯狂播放候选人名字的宣传车,相较于台湾,是一种「安静选举」的文化。
亚洲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李志鸿,也是改革宗长老会忠孝教会的驻堂牧师,他分析,其实,欧洲国家在政治制度及社会公民素养两方面都较为理性成熟。
成熟的选举文化,不会有热烈的选举活动,不会陷入个人的、太负面的选举手法。李志鸿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佔有极大的影响力,例如:内阁制就相对稳定,比较容易有监督制衡的结构。
其次,政府的廉能也是政治成熟的助力,他说道:「比如,新加坡政府颇受人民信任,主流政党往往推出受人期待的候选人,即使有些专政的批评,只要建立治理的防腐机制,整体内阁相当成熟,选举就比较不会落入口水战的喧闹,较能专注于对候选人及其政见的关注和评估。」
媒体是另一个值得观察的因素。在台湾,不论是大众媒体、自媒体、社交平台,对政治议题的投入都趋之若鹜、热情不减,不论有无与政治团体合作以操作风向,政治热情都因为媒体和阅听互动,变成自我标榜或认同的一部份,而不仅是社会理想或公共议题的参与。
这种环境也影响了新世代的思潮,催促年轻人早早参与政治,然而,李志鸿说:「事实上,假若年轻人并不学习政治,如何能有正确的政治讨论?」
观察台湾的校园民主,以学生自治组织的运作为例,常常仅止于向学校支取资源来办理活动、演唱会、讲座等,很少着眼于对民主的思考,或者倡议社会议题来练习参与政治。
进一步来看,台湾民主是「跳蛙式」的成长,相对混乱,从选举歷史来看,即使经过了几轮的政党轮替,很多人却仍关注白色恐怖、威权歷史。不断勾起这类伤痕的歷史,民众很容易受到情绪性的影响,而对民主法治、公共政策、社会议题等,失去道德、理想及坚持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