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週遭有「曝險少年」嗎?教會、牧者能做些什麼?
Image-Description

現今世代的少子化趨勢,青少年人口減少,卻呈現犯罪比例增長的隱憂,然而,無論是詐騙集團車手、賣給別人銀行帳號、參加幫派,誤入毒趴或是去轉讓毒品等,孩子的行為問題,往往是家庭狀況的「魔鏡」。

 

一旦指出孩子疑似犯罪的行為,不僅打臉父母,還可能給孩子貼上標籤,影響一輩子的發展?

 

問題若發生在你的週邊,你願意勇敢求助嗎?

108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少年事件處理法》(以下稱少事法)的修正草案,總共異動32條條文,大幅度的調整修法主軸,就是回應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所強調保護兒少權益的思維,尊重兒少主體,保障其應有受教的權益及社會福利的核心價值。

 

包含將過往少年輔育院體系改制為「矯正學校」,落實教育輔導,依據兒少身心狀況,調整司法程序規範,讓少年進入司法體系前,可先進行整體性的綜合評估。當發現少年『需保護性』極高,即能立即轉介司法資源介入處理,期盼『行政先行』的輔導機制,讓少年表徵行為背後真正的需求得以被看見及解決。

 

「曝險少年」的積極照護,將於112年7月1日上路,期能達到避免使少年「過早」進入司法程序的照顧,你準備好了嗎?

事實上,過往多數的家長,因對司法的害怕、不解與既有印象,更想避免孩子被標籤的心,導致許多家長選擇「隱瞞」孩子犯罪的風險及事實,反而造成許多孩子的犯罪行為變得更加嚴重時,才會浮上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