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出生的我,自小在屋邨長大,教會設在我所讀的小學裡。記得小一時,老師在廣播中說:「星期日有主日學,歡迎同學參加。」於是我便回家告訴媽媽:「老師說星期日要上學。」從那時起,我便由星期一至星期日都穿着校服上學。就這樣,我一直返教會至今!
在教會,我認識了上帝;在教會,我學彈琴、學音樂,成為一位音樂老師;在教會,我遇上了人生的另一半,我們相戀十一年後結婚,一切看似順利、幸福。
人生突變
然而,就在我這原本平凡無奇的人生路上最順利的時候,我失去了第一個胎兒。雖然醫生說,每十個孕婦中便有一個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但對於一直平順的我來說仿如晴天霹靂。
後來我再次懷孕,這次是個女兒。從懷孕到她順利出生,看似沒什麼特別問題,只是她體重較輕,五磅半也沒有,而且她嘔奶情況嚴重,每餐之間嘔三、四次,且越來越多,有時甚至像新加坡的魚尾獅雕像般,從口鼻一同噴出來。
隨後我們發現,她的手指不會放鬆,不懂抓東西,也對玩具沒有興趣;沒有眼神接觸,眼神空洞,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她四個月大時便被轉介到醫院檢查。因為女兒的緣故,我們成了醫院的常客:驗血、磁力共振、電腦掃描、腦電圖、骨科、兒科、腦科、眼科、遺傳科、寄血液樣本到英國化驗、做各種DNA測試等。
多年來工作與家庭的張力,使我身體疲憊、心力交瘁。我曾以為可以查出女兒的病因,卻發現即使醫學再昌明,仍有它無法解釋的範疇──所有檢查結果皆顯示正常,但女兒還是不懂走路、不懂坐立、不懂說話、不懂溝通。我是多麼渴望她叫我一聲:「媽媽」,這看似簡單的要求,卻遙不可及。
心靈的掙扎
我能怎麼做?我是基督徒,除了痛哭和祈禱,彷彿什麼都做不了。我體會到人的有限!我不敢告訴父母,也不想讓其他人知道,內心充滿自責和孤單!
就在我最難過、最失望的時候,那位我自六歲起就認識的上帝,將我從牆角拉出來,讓我知道我並不孤單,因為祂愛我!牧師鼓勵我在教會裡分享女兒的情況。當我戰戰兢兢地說出我的擔心和無助時,沒想到,與我一起成長的弟兄姊妹竟然我和一同流淚哀哭。
那一刻,我感到輕省了、不再孤單,因為有人願意與我分擔。感謝弟兄姊妹的支持、祈禱、慰問和對女兒的愛護,我在他們身上看見了上帝,也深信一切困難總能承擔,因為有上帝與我們一家同行。
分享的勇氣帶來神蹟
不久後,牧師再次邀請我分享,並希望我鼓起勇氣邀請父母出席,把隱瞞的事向他們坦白。我一開始拒絕,但經過一番掙扎,最終我選擇順服。我邀請了父母,也勇敢地分享了女兒的事。結果,他們竟因此信主並接受洗禮!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神蹟!
我忽然明白,女兒的事雖然看似不幸,卻滿有祝福。正如我靈修時,上帝曾直接跟我說,是祂刻意把女兒賜給我,是為了祝福我,而我也要藉此榮耀祂!
父母因女兒而信主,彷彿一支強心針,加強了我對上帝的信心。2006年,我順服上帝的帶領,放棄升職,辭去教職,專心照顧當時七歲的女兒。辭職後與女兒朝夕相處,我不再介意旁人的話語和眼光,因為「愛裡沒有懼怕」。
之後,我更樂意分享女兒的故事。2013年出版《愛共行》,記錄照顧女兒十四年的奇妙經歷,全是上帝的恩典。同年,《愛共行》被報章頭版報導,這是上帝奇妙的安排;接着也有不同媒體訪問與拍攝,如am730、《有線電視》、《創世電視》、港台節目《窗外有藍天》(在中國及韓國播出)等;還有來自不同機構的邀請,包括學校、房角石協會、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不同教會,甚至應邀前往澳門佈道會分享,澳洲的讀者也透過電郵表達支持。
2014年,我們一家受學校提名並獲教育局嘉許為「感動校園」個案之一;2016年,我更被選為「十大傑出家長」。
找到病因
最感恩的是:一直為女兒尋找病因的病理學教授終於來電,通知已找出女兒的病因,他說女兒是全球首宗確診個案,報告已在美國發表。若能對症下藥,女兒將有機會重新學習走路、說話、溝通、讀書。感謝上帝!這真是令人雀躍的消息。雖然等待過程艱難,但卻滿有盼望和祝福!
這一切,是我當初懷着對未來毫無盼望的心,所無法預料的。如《聖經‧哥林多後書》十二章9節所說:「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也因基督的緣故,以女兒為喜樂的來源,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
我還記得,在失去第一個胎兒時,我曾向上帝許下諾言:「我願意將第二個孩子奉獻作傳道人!」如今我明白,縱然女兒不懂坐立、不懂走路、不懂說話和溝通,甚至被評為嚴重弱智及傷殘,上帝依然能使用她!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五十五章9節)
只要我們順服上帝,信靠祂,走在祂的帶領之中,祂必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更豐盛!
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