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1,600年前,在羅馬帝國的北非領土(今阿爾及利亞境內),曾有一位偉大的母親,莫妮卡,她的兒子非常有名,就是早期教會的神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牧師和教父,奧古斯丁(Augustin, 354-430)。
少年心硬 母親心碎

莫妮卡出生於基督徒家庭,從小接受良好的家教。婚後,莫妮卡在夫家的是非曲直中一直溫柔忍耐,盡顯妻子與媳婦的本分,感動了婆婆的心;面對脾氣暴躁的丈夫,莫妮卡從聖經中學習順服的功課,事夫如事主,適時和丈夫溝通,受到丈夫和旁人的敬重;也正是因莫妮卡的好品行,丈夫在臨終前得以被感化而接受了神(上帝)的救恩。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莫妮卡的教導、帶領與流淚的禱告,讓兒子奧古斯丁認罪、悔改歸向神,從一個浪子變成一位被神重用的人。
奧古斯丁在青春期,因受到不信主的父親的縱容和世俗的影響,以展現情慾的力量和對女人的征服為榮,表現出如荊棘般旺盛的情慾,從而一直縱情作樂。20歲時,甚至還有了私生子。莫妮卡再三叮囑兒子不可姦淫,尤其不要私通有婦之夫,但是母親的囑咐收效甚微。
奧古斯丁的父親不在乎兒子靈命的成長,卻為兒子的教育傾情付出,送兒子去鄰城攻讀文學與雄辯術,又出資讓他去更遠的迦太基留學。29歲那年,奧古斯丁不顧母親的反對,隻身前往羅馬學習,並經歷和探索人生的意義,此過程中,接觸並接受了異端摩尼教信仰。母親為此心碎,央求一位神職人員勸說兒子離棄異端,信從真理。但那位神職人員認為奧古斯丁學問和辯才太好,恐怕難以說服他,他表示:「時下那少年人的心還剛硬,但神的時候會來到;有母親為他流這麼多眼淚,兒子絕不會滅亡。」
流淚禱告 兒子歸主
在萬般無奈之下,母親唯有為兒子而向神不斷流淚禱告祈求;並在兒子接受米蘭的教職後,陪伴兒子來到米蘭。在母親的迫切禱告以及好友的影響之下,奧古斯丁逐漸看到了摩尼教的錯誤,繼而放棄了這個異端信仰;生活也回歸正常。
某日,正當奧古斯丁在住所花園裡為信仰而徬徨之際,耳邊響起清脆的童聲:「拿起來讀!拿起來讀吧!」他急忙翻開手邊的《聖經》,恰巧讀到使徒保羅的教導:「……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羅馬書》十三章13節下)這次屬靈經歷讓奧古斯丁完全回歸主的懷抱。不久,就在奧古斯丁33歲那年,他和自己的私生子阿得奧達多斯一起在米蘭受洗。
同年,母親隨從奧古斯丁前往非洲服事。不幸在路途染病而過世,享年56歲。兒子這樣評價她:「她具有老年的持重,母親的慈祥,教友的虔誠。她是一位肉體使我生於今世,精神使我生於永生的母親。」奧古斯丁後來對聖經的認識和注釋,為後世的解經、神學和異端分辨奠定了基礎,特別是他的信心論,對16世紀的改教運動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一切都離不開他年輕時母親的流淚禱告。
今天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情慾和世界的誘惑,和奧古斯丁所處的時代是何等相似;父母在養育兒女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又和奧古斯丁的母親所面臨的挑戰何等類同。或許我們可以從奧古斯丁的母親身上得着啟發,在盡到父母養育與教導責任的同時,把兒女全然仰望交托在主的手裡,為兒女的悔改與得救禱告祈求。正如當年那位神職人員說的,「有母親為他流這麼多眼淚,兒子絕不會滅亡。」
用精神將兒子生於永生的母親|號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