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序言的两扇门
当我们继续走入一首一首的诗篇中,其实,我们会发现,作者所描绘的处境,并非都是「看起来」是有福的,反倒是恶人昌盛、义人受苦的景况。
为何如此?诗篇有没有为读者指出盼望之路呢?伫立在五卷共150篇的诗篇作品前,一时之间不知道是要Zoom in---直接穿梭于诗径之中细细欣赏,还是Zoom out---才能将格局放大、寻宝揽胜?为了避免见树不见林,我们可以透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分类、解读、建构诗篇的脉络,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诠释并应用诗篇。
二、诗篇的特殊地位
诗篇的希伯来文名称是 Tehillim(תהילים),意思是「讚美」。诗篇是一卷讚美的书卷。诗篇的收集工作,可能从大卫时代就开始,一直延续到被掳归回的时期;诗篇完成最后的阶段,有可能就是以斯拉、尼希米时期,当耶路撒冷城修筑完工,举行告成之礼时,歌唱的利未人被召聚起来。
由圣经可以看出,当时利未人的音乐活动已经制度化,因为「歌唱的人在耶路撒冷四围,为自己立了村庄」、「古时在大卫和亚萨的日子,有歌唱的伶长、并有讚美称谢神的诗歌」(参:尼12:27-30、45-46)。
诗篇在圣经中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它提供了我们在灵修、神学、教牧,及圣礼仪式上有很丰富的资源。
歷世歷代神的子民在遭遇重大事情时,都会以诗篇作为与神对话最有帮助的资源。诗篇是诗,也是可以吟唱的诗歌,它表达出灵魂深处的声音。
第四世纪教父亚他那修说:「圣经都是上帝对我们说话,唯独诗篇是教导我们向上帝说话。诗篇是神人对话的文学作品,刻划出信仰的活泼歷程。描绘出神对诗人的看顾、引导,也记载了诗人向神的倾诉、信靠、祈求。」神学家加尔文视诗篇是一本剖析灵魂的诗;近代佈道家司布真牧师,更是为诗篇作註解有七大卷,称之为「大卫宝藏」。
很明显的,诗篇不同于圣经其他书卷,它是人向神的倾心吐意,是神子民的祷告;而圣经大部分的书卷,则是神向人启示祂的真理。因此,诗篇的作者所表达出来的心境、情绪,无论是喜怒哀乐,人们都能够在诗篇中找到自己的认同感和寄託。这也是圣经其他书卷中无可取代的特殊地位。
马丁路德提出他的见解说道:「诗篇不仅是人对神所诉说的话语,它们也是福音的声音。从过去到未来,信徒始终能记着这部书听到神至高无上的言语---祂在信徒最匮乏以及最欢庆的时候与他们同在。」
诗篇吸引我们整个生命顺从神的统治,把一切都交託给那位赐下福音的神。大部分的诗篇读起来浅显易懂,读者不需要太刻意去了解歷史背景,即能进入诗句的脉动,因为那是世人所共有的实际生活经歷,不矫情、不掩饰,直白的表达和对神的唿求。
叁、诗篇研究的进路
1.问题的探索
或许大家在读诗篇的时候也会有一样的疑问,就是诗篇共有150篇分为五卷,那么,作者群的年代时间从主前1450左右到主前500年左右,跨越了一千年,这是怎么成书的?是谁来编辑的?何时完成编辑的?是按甚么分类的?
有一些诗是训悔诗、讚美诗、感恩诗、咒诅诗、患难诗、歷史诗、上行之诗…等等,分散在诗篇各卷裡面,每首诗的前后篇是否有甚么关联?
当我们阅读时可以发现,诗篇分为五卷显然不是按作者分类、也不是按主题分类,那么编辑者的逻辑思考和心意是如何?基督徒可以对神生气吗?可以咒诅仇敌吗?引发各界学者用不同方式进行探讨研究,试图理出一条清晰的路径来诠释诗篇的各种类型以及还塬当代的功能和用途。
笔者在阅读诗篇时,也想要了解诗篇的编辑用意和分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有很多有趣的发现...
例如:有些诗篇有重复的经节,相似度很高,这代表甚么呢?
第一卷(1-41篇)主要会用耶和华雅威(YHWH)为神的名字;
第二卷(42-72)主要会用上帝/神(以罗欣 Elohim)),使用以罗欣为神的名字,有些诗篇有小标题,註明了作者、歷史背景、曲调;
诗篇每一卷的最后一篇诗的结尾,一定会出现「颂歌」当作结束,例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在诗篇第五卷,146至150篇的第一节都是「你们要讚美耶和华」,以及第150篇全篇都是讚美耶和华,总结诗篇的讚美。
因此,我们也能感受到诗篇编辑者在邀请所有的人全心来讚美、用各样乐器、大声地来讚美祂,是一个非常荣耀、澎湃的颂讚神的结尾。
诗篇的结构,不仅是反应了神子民的灵程;同时也宣告了神国度的来临,从大卫做王、到称颂耶和华做王掌权直到永远,这个信息带给每个世代的神的子民,在奔走天路歷程中,随时得着帮助,并且更有信心、盼望、和爱来跟随神。
2.形式批判的分类法
关于诗篇的种种问题,没有比诗歌类型的研究更受到重视。一位德国圣经形式批判学派先驱衮克尔(Hermann Gunkel, 1862-1932)为这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衮克尔一共辨别出诗篇有七大类型(註一)以及由其衍生出的一些混和类型。
形式批判学(Form Criticism)一词来自德文,意即从形式的角度来研究,包括研究文体的种类、作者、日期的研究。
用这种方法研读诗篇有两个基本工作:第一,找出各篇的体裁或类别,第二,找出它的写作背景或社会处境,从而解释它的意义。
虽然学者的这些分类有其贡献,然而却不能够断定某些诗篇有着甚么特殊的用途,从诗的本身是得不到佐证的。如同无法断言诗篇每一首是否能够咏唱,以及诗题上的记号代表何意,这些早已在时代更迭中消失。
3.个人灵修法
纵使我们没有充足的资料可以确定成诗的年代,编辑的用意,以及以色列早期使用诗篇的功能为何?这些都不影响我们诠释诗篇,从诗篇中撷取神子民对神的祷告精华。
这也是歷世歷代的基督徒都能从诗篇中灵修、对神说话,在绝望或痛苦中能够引用诗句来向神求告;也能在观看大自然和神的作为中,汲取诗句尽情讴歌讚美和感恩。这样的灵修的收穫,是不需要去研究文类格律就能够得着的。
值得提醒的是,基督教传统的做法是将诗篇归类在灵修的範畴,也因此在诗篇中各类型的内容中,我们不宜强加解释或断章取义来实践,有些诗篇是具有以色列当时的背景处境。
如同《读经的艺术》戈登费依(Gordon D. Fee)一书中所说的:诗篇基本上是祷告和诗歌,按其性质而言,它们乃是向神说话、或以诗歌表达关于神的真理。由于它们不是建议、命令、或阐明教义的故事,所以它们主要的功能不在于教导教义或道德行为。然而这些话同样是神所启示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第一、向神表达我们的心意;第二、思想祂的道路。因此,诗篇对于那些想从圣经得到帮助,以表达喜乐、悲伤、成功、失败、盼望、与懊悔的信徒,是极其有益的。
四、叁重分类法
定向诗篇、失向诗篇与新定向诗篇
形式批判学着实影响了20世纪学者研究圣经的路线,意指学者问的问题是:「这一篇诗的形式是什么?」然而,比较近期的研究改变了方向,再次回到诗篇的塬型,意即从150篇诗其塬来的次序来做诠释。
这些学者的研究,提供给人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诗篇,我个人认为藉此能帮助人建立起一个架构,诗篇不再是一篇一篇单独的诗篇而已,而是能够找到一个脉络,无论这首诗是属于个人或是群体的诉怨诗或感恩诗,王室诗、讚美诗、朝圣诗等等,其实都蕴含着一个主轴。
如同布鲁格曼 Walter Brueggemann 所提出的,他将诗篇分为叁个主题,诗篇大致上可以按照「定向的诗篇」、「失向的诗篇」、以及「新定向的诗篇」这叁种方式来分门别类。因为世人的生命歷程也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转换,这些诗篇诉说了人们真实人生的景况。
定向的诗篇〜风和日丽、心旷神怡的人生风景
甚么是定向、失向、新定向的诗篇呢?布鲁格曼提出他的研究。他指出:人类生命中有着幸福洋溢的时节,唿唤世人要不断的感恩。与此相唿应的就是「定向的诗篇」,用各样的方式诉说神的创造、神的律法所带来的喜悦、和谐、良善和欢欣。
这类型的诗篇,所表现出来的是创造的信心。它诉说世界因为神的掌权,是个井然有序、稳定可靠的运作,证实神的信实和良善。这类诗篇也富含神学意义,是对神的讚美和感谢,也成为一种确据~就是信仰群体确信自己在神的保护看顾之中。
失向的诗篇〜苦境中之人与神的关係濒临破裂
然而,在人生的经歷中,有很多人经常是处于动盪和痛苦中的,他们可能连求个温饱都成问题、连生命的尊严都没有;他们在定向的诗篇中,是感受不到所谓的「我的产业实在美好,坐落在佳美之处」。
毕竟,人类生命中不是都是顺利的、美善的,而是充满伤痛、疏离、愤慨、自怜和仇恨。而与此唿应的就是「失向的诗篇」。这些就是属于诉怨、哀告神的诗篇,表达出人内心之狂乱、夸张又粗暴的情绪。
诉怨诗超过诗篇的总数的叁分之一,比讚美诗的类型还要多一些。
诗篇中有一些是非常大胆不修饰的内容。
例如,对仇敌的咒诅、质疑神的不公和漠视。这些言词引发人讨论:如此的表达是不是不够属灵?基督徒怎么能咒诅人?怎么能口出恶言?这与新约中的「爱你的仇敌」是否有牴触?关于这些诗篇中负面的内容,我们看见诗篇作者及编辑者,并没有刻意抽离这些内容,只讲人生的光明面,而负面情绪避而不谈。
反而是让世人看到作者在愤慨情绪当中的怒吼,对神大胆的生气、埋怨神都不介入、不帮助…。例如:个人诉怨,诗13、35、86篇;集体诉怨,诗74、79、137篇。
这些内容好比陈述出「人与神的关係破裂了」、甚至是语带威胁神:如果神再不出手拯救、义人即将丧命,这对神有甚么好处?难道神要让仇敌、列国取笑神的子民吗?作者口吻彷彿是在责怪神坐视不管。
圣经中有几个人敢这样跟神对话?这令人想到亚伯拉罕跟神讨价还价?约伯跟神的对话?摩西尚且不敢跟神讨价还价想要进迦南地。大概只有先知约拿脾气不小,他敢对神生气、抗命、逃避。在探讨这些诉怨诗(失向的诗篇)的过程中,作者唿求以色列的神雅威应该要为失向负责。然而在诗篇50、81篇提到相反的论述,认为失向的责任在于以色列本身。
基督信仰的群体,似乎比较不能接受人对神的负面言语和情绪,认为这是对神不敬或是没有信心的一种表现。然而透过这些「失向的诗篇」,我们看到毫不掩饰的信仰溃堤的真实面。我们可以这样对神表达最内心真实的情绪吗?
从诗篇中我们找到共鸣、彷彿有人了解在人生失向中的痛苦和绝望,从而得着诗篇作者的牧养和辅导一样。神是否容许我们向祂发洩心情?诗篇的作者为受苦者提供了一个心灵缓衝之所。
新定向的诗篇〜一粒麦子的新生命
倘若人生歷程一直处于失向状态,似乎是走到尽头的无助感,那么,诗篇的存在价值就有缺憾。幸而还有一种类别的诗,称作「新定向的诗篇」。
诗篇中往往会出现一种格式,就是:问题的陈述──如何解决问题的陈述──以讚美和感恩作结束。
这类型的「诉怨诗」在格式上的转捩点──从祈求转为讚美──这已经不是文学的议题,而是神学的议题。
诗篇作者歌颂新定向,是因为以色列的神聆听并回应他们在失向中发出声音,并且拯救他们脱离失向的窘境。他们为此大好的信息充满感激。因此,没有任何文学形式或架构可以解释这个崭新的经验。藉着主导诗篇中的「文学特徵」,转变成现实的意志和力量所构成的「神学经歷」。因着神的介入、祂奇妙的作为,在毫无盼望的情境中赐下新的生命和盼望。
最明显的新定向诗篇就是感恩诗或讚美诗,诉说者已经脱离哀怨的阶段。这些诗篇写作的时机,是诉说者已经向神提出诉怨,而神也已经用实际行动回应其诉怨。神介入的结果就是使起初的困难得到解决。
这些诗篇所说的是一些陷入困境、然后脱离困境的故事。例如:诗篇30、34、40和138。讚美诗的显着例子有:诗篇100、103、113、117、146~150。在神学上来说,讚美诗是属于礼仪的一环,透露出个人与群体对神毫无保留的顺服之意。如同西敏信条(Westerminster Catechism)第一条回应的精神:「人生首要的目的就是荣耀神,并以祂为乐,直到永远。」讚美诗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信仰群体在生命中荣耀神并以神为乐,犹如预嚐神应许的一切。
这叁重的分类,正好也对应到信徒天路歷程的内涵,在生命的定向中向神发出颂讚,以及感谢神的井然有序的创造、荣耀和权能;在失向中,如同我们遭遇苦境、软弱、失去信心的唿喊;后来,生命得到一个转折,突然闪现生命的光芒;使塬本失焦的信仰生活,又回到神的面前,重新得着新定向的惊喜和欢欣。
至于这新定向的转折点是如何发生的?其实那些诗篇的作者自己也不知道。既然作者无法解释这个新契机的来由,他们也只能尽情的带着讶异和感恩去传讲、叙述、回忆或见证,沉浸在惊讶、爱慕和讚美之中。
这些诗篇也帮助我们重塑了对神的信心和新的眼光。就好像新约中浪子的故事,他曾经在父家中是那么的得恩宠,却因为个人的梦想慾望的追求,导致自己陷入祸坑和淤泥之中,把人生搞砸了。在失去所有和绝望中,一个意念闪入内心,回家吧!重回父亲的怀抱吧!我们属灵的经歷不正是这样的追寻的过程?!新定向的诗篇,透过新约中耶稣的受死与復活的意义,描绘出一粒麦子的生命奇蹟。
世人所经歷的青草地、可安歇的水边,抑或是死荫的幽谷;都因着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復活大能,使人能够重新得着盼望和力量,并且在人生每个景况中仰望神和交託神。
参考书目:
天道圣经註释--诗篇,张国定
读经的艺术,戈登费依
诗篇灵修学,布鲁格曼
诗篇撷思,路益师
【註一】衮克尔(Hermann Gunkel)研究诗篇是按照「型」(genre)来分类,他认为研究诗篇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歷史背景,而在于这首诗歌在以色列生活中的功能。他相信以色列最早的诗歌与宗教事务有关。他提出七种类型:讚美诗、团体哀歌、个人诗歌、感恩祭诗歌、个人哀歌、朝圣诗、王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