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门票绑架人生:「沉没成本效应」如何偷走你的时间与幸福?
Image-Description

「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立比书》三章13-14节)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个称为「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Fallacy)」的概念,指出任何一个理性的商业决策,不应考虑已经付出且无法收回的资源。许多经济学的原则,其实都能有效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一场不值得看的球赛

笔者曾带着三个孩子,从新泽西的家前往费城观看一场职业棒球赛。那时,十来岁的大儿子是纽约大都会球队(New York Mets)的球迷。比赛开场不久,大都会便接连失误,被费城人队(Philadelphia Phillies)打得一败涂地,毫无胜算可言。两个年幼些的孩子便提议放弃观赛,改为前往回程途中会经过的六旗大冒险乐园玩乐。

当时我心想:票都买了,又花了两个小时开车过来,若不看完球赛未免太不划算。于是,我们勉强留下来。结果如预期,大都会表现每况愈下,等到决定离场时天色已晚,四人只得悻悻然返家。若我当时当机立断,孩子们还能在游乐园尽情玩乐三小时。最终,我们没能去,只因被「已花费」的成本(门票)牵制了判断,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的真实写照。

《论语•微子》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许我们的中国老夫子早就明白了这近代微观经济学的道理。

回避损失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教授曾豪言:「我没有任何沉没成本。」这句话可谓是经济学家的极致理性表现。既然这些成本已沉没、无法收回,就应视同不存在,不必为其惋惜。未来的决策中,自然不该再将其纳入考虑。

然而,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根据经济学的研究,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回避损失(Loss Aversion)」的倾向:在面对同样数量的得失时,损失所带来的痛苦远比获利带来的喜悦更强烈。经济学家指出,损失的负效用约为获利的正效用的2至2.5倍。换句话说,丢掉100元的痛苦,往往超过捡到200元的快乐。这种心理机制,正是不理性决策的根源。

举例来说,不少家庭的住宅中堆满物品,甚至影响日常走动,地下室与车库更是堆积如山。这些物品中,真正未来会用到的其实少之又少,但因曾经「值钱」,便难以割舍。结果,反而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难以发挥效用,生活质量也大打折扣,这正是沉没成本效应的又一例证。

断舍离的智慧

日本山下英子所倡导的「断舍离」生活哲学,正体现出这样的智慧。笔者近期从约百坪的住宅搬迁至约60坪的公寓,被迫面对选择与舍弃的挑战。我们努力让舍弃的物品比例,超过空间缩减的比例。虽然过程中觉得困难,许多东西难以割舍,但最终却换来更大的生活空间与质量提升,堪称晚年生活中的明智抉择。一个更理想的新开始,往往需要以舍弃过往为入场券。

为了新的方向或计划,能够放下过去所投入的时间与资源,虽困难,却常是必要的。许多成就非凡的人,都懂得果断放弃沉没成本,转身奔向梦想。

圣经中的断舍离

《创世记》十二章1-2节记载,上帝呼召亚伯拉罕离开哈兰:「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于是亚伯拉罕离开在两河流域的哈兰城,往他所不知道的迦南地去。哈兰是公元前2250年的一座古城,也曾是亚述帝国哈兰省之首府,是敬拜多神的迦勒底人祭拜月神「欣(Sin)」的中心。亚伯拉罕放下家族财富与熟悉的一切,不计沉没成本,追随上帝给予的全新起点,成为蒙福之人。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轨迹,其实并不必被过去所限制。这对曾学习物理的笔者而言,也是生命奥秘的一部分。

沉没成本|黄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