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娜公园与以色列建国的惊险时刻】「两票之差改写历史!」 如今华人最密集的法拉盛,20世纪中叶这竟是以色列「复国梦」的起点
Image-Description

纽约市的法拉盛,想必美东乃至整个美国的华人都不会陌生,据说这是中国大陆以外华人最密集的地区。但或许不是很多人知道,在华人大量抵达之前的20世纪中叶,这里曾满街都是头戴Kippa、手拿Torah的犹太人。他们聚集在法拉盛,不仅因房子更大、生活空间更足,也不仅因远离曼哈顿的喧嚣,而是这里曾发生一场重大的历史转折。虽没有硝烟,却震动了世界——以色列建国的法拉盛起点。

可乐娜公园登历史舞台

1947年的纽约,法拉盛草原可乐娜公园(Flushing Meadows–Corona Park)看似只是一片安静的绿地,却在深秋登上世界舞台。二战刚刚结束,犹太人居住数世纪的欧洲,在纳粹的毒牙下被啃噬得满目疮痍,六百万生命在大屠杀中消逝(其中两百万是儿童),幸存者四处漂泊。巴勒斯坦成为他们最后,也是最久远的生存盼望,因为犹太人再也付不起一次600万生命的代价来融合了!

英国托管当局无力解决中东冲突,决定退让,把治理权交给联合国。于是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在这片公园里的「纽约展览馆」,就是现今的皇后区博物馆(Queens Meseum)召开,讨论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即181号决议。

这个决议看似只是一份解决地区治理的国际联合申明,却承载着一个在地球上被抛来抛去两千年的民族重新回复生机的盼望。犹太人称之为「复国梦」;对阿拉伯世界来说,则是赤裸裸的挑战。全世界屏住呼吸,等待投票的一刻。

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

在决议表决前,阿拉伯国家展开激烈反对。他们大声疾呼:这是「不公义的分割」,是「把外来民族塞进阿拉伯土地」。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埃及等国预言:「如果这个方案通过,中东将立刻爆发战争。」

他们还向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代表施压,警告若支持犹太国,将失去阿拉伯贸易、石油供应和外交友谊。当时石油正是全球能源命脉,成为最有力的威胁。舆论上,他们更把犹太复国主义者比作「新的纳粹」,甚至说犹太人要「把巴勒斯坦人赶入海里」,企图孤立犹太社群。

犹太人奔走与美国介入

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则展开前所未有的外交奔走。他们在联合国走廊、饭店、外交酒会中四处陈情,出示集中营照片,讲述逃亡故事,盼能打动代表良知。

美国政府成为关键推手。对刚在二战后崛起的美国而言,支持犹太复国既是人道回应,也符合战略。白宫与国务院同时出手,对拉美、加勒比与亚洲小国施压:军事援助、经济承诺、贸易协议,甚至外交孤立,筹码尽出。投票遂不再是单纯表决,而是史无前例的外交拉锯。

焦灼投票改写历史转折

1947年11月29日,会场的空气紧张到几乎凝固。当主席逐一宣读各国立场时,犹太代表和支持者屏住呼吸。每一张赞成票都引发低声的欢呼,每一张反对票则像一颗子弹击中心口。

反对票几乎全来自阿拉伯与穆斯林国家,他们整齐而坚决地说「NO(不)」,像一道铁墙。犹太人期待的赞成票却在边缘摇摆。56个国家需超过2/3同意,即31票。但会前统计最多只有30票。这意味着,只要一个摇摆国弃权,决议就会失败。

最惊险的时刻来自菲律宾与海地。菲律宾代表前一天仍公开反对,但在美国强烈施压与犹太人的最后奔走下,他们临时改变立场,投下了决定性的赞成票。当记录员宣读「Philippines — Yes(赞成)」时,会场一阵骚动;随后「Haiti — Yes」后,犹太代表忍不住落泪。

最终,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刚好多出的两票,改写了历史的转折点。

上帝守护实现祂的应许

当晚,犹太社群在世界各地爆发庆祝,纽约街头、特拉维夫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决议通过,不意味着建国成功,而是上帝选民重返圣地的序幕。1948年5月,即半年后,那个2,000年在列国中颠沛流离的以色列宣布建国了,并且立国的地方是他们当年挥泪告别的地方。周边阿拉伯国家立刻发动战争,但这个新生、武器匮乏的国家却奇迹般获胜,被视为「耶利哥式的胜利」。回望这一幕,我们看到政治角力、外交运筹、人心摇摆,但历史不在人手中。在犹太民族两千年的祷告背后,有一位信实的上帝。《圣经》说:「保护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觉」(《诗篇》一二一篇4节)。那天在Corona Park的投票,不只是政治妥协,更是上帝应许的实现。以色列的重生,正是那位守护以色列的上帝,在历史中亲手写下的篇章。(作者在法拉盛草原可乐娜公园现场对当年历史的解说影片:https://youtu.be/L13mBy3sCRc)

可乐娜公园与以色列建国的惊险时刻|曾言慕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