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主笔】暑假已经接近尾声,对大部分的教会来说,暑假期间的两大事工多半是筹办短宣和营会。这两个事工有共通处,都是为了传福音,也有相异处,营会大多是偏向内聚的,以本身堂会为目标,短宣则是外展性的,以本身堂会以外的对象为目标。
这两个事工对地方堂会的发展都是重要的,且是值得推动的,但是教会推动这两项事工的成果,未必与推动的初衷相符。有些教会举办多年的营会后,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最大的讨论在于:「营会对教会增长有多大帮助?」若从「功效」角度来看,营会与教会增长确实没有直接关联,但从「福音」视野观察,营会就应该被视为整体「宣教」的一部分,看的不是眼前而是未来。
短宣应带动接受方的成长
厘清营会的目的与功效后,我们要更深入地谈谈短宣。一些教会每年都规划短宣事工,甚至连续几年在同一个地区或教会进行短宣。短宣和营会都带有福音性质,但是目标和执行规画可能有极大差异。若教会的营会是为了本身的增长与福音扩张,营会着眼的是主办教会本身的需要。而外展性的短宣则是离开本身的处境,前往他者的处境进行福音事工,有些时候已经涉及「跨文化宣教」的参与和应对。
相对来说,短宣要思考的问题比营会更多、更广也更复杂。短宣不只是营会的延伸,而应该将之视为独立于营会之外的宣教事工。此宣教事工的主要目的不是促进自身教会的增长,当然,短宣必定可以带动本身福音事工与门徒训练。但是短宣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希望带动接受方的扩张与成长,若忽略接受方与推动方的差异,短宣反而可能给接受方带来困扰。
以跨文化宣教思维进行短宣
这也是多年前,台湾教会界出现一些声音,希望Megachurch(巨型教会)到偏乡、资源不足的教会举办短宣要有更多考虑的原因。因为Megachurch带着丰富资源到许多捉襟见肘的弱小教会,在举办轰轰烈烈的几天活动之后,留给当地教会的有很多是「怀念」,甚至怨怼与质疑,留下当地牧者面临「为什我们不能」的庞大压力。
对短宣有负担的教会,应该学习从「他者」的角度思考事工的目标和运作模式。短宣是一项「为他者的事工」,目标应该是以本身优势的资源,协助弱势的他者,建立其本身的事工模式和发展能力。我们或许可以从使徒保罗的宣教模式来思考短宣事工的拟定与推动。
保罗经常带着同工在各地进行「短宣」,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在哥林多停留一年半算是长的。然而不论时间长短,保罗与同工总是依照当地的文化处境,建立当地的教会与同工,之后就让当地的同工与教会继续承担在地的福音责任。保罗与当地教会相处的时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陪伴与教导,之后长远的福音事工交由当地教会负责,而非由宣教团队总揽。
从这个角度思考现今一些短宣事工,或许最大的迷思在于无意间的「文化移植」,想要将本身的牧养与福音传扬概念加在资源缺乏的弱小教会身上。这样的思维与操作极可能失败,即便在同一个地区,去到另一间教会短宣就是「跨文化宣教」。参与短宣的牧者与同工应有跨文化宣教的思维,期望借着短宣扩张在地教会的视野,以及增强在地教会的能力,进而使在地教会发展自己的属灵资源、扩张在地的福音事工。
短宣是为了他者,最大的功效是陪伴与教导,绝不是炫耀与自我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