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主笔】今年七月是台湾的极端天气灾害月,不但有台风侵袭,还有三波豪雨事件,使得七月的月雨量打破历年同期的纪录。
七月成为台湾极端天气灾害月
首先是台风丹娜丝于七月6日深夜从嘉义登陆,成为1986年以来首个由西部侵入的中度台风,台南、嘉义、云林等地出现强阵风与豪雨;台风离境后残留的低压与西南气流结合,持续给中南部带来强降雨,扩大多地的惨重灾情。
接着在七月中旬南海低压增强后,与西南气流交会,带来第二波的豪大雨,多地时雨量突破100毫米,期间适逢天文大潮,迭加低气压的暴潮,沿海水位高涨,海水倒灌范围扩大,暴雨无法排出,中南部从山区淹到沿海。
第三波自七月底至八月初,热带系统扰动与西南气流再度共伴,豪雨接续不断,多地累积雨量超过2,000毫米,触发大规模土石流与河川溃堤。
台风加上三波豪雨夺走至少12条人命,超过50万户停电,突显了电网韧性不足及浮动式光电的脆弱;也造成农业、民宅与公共设施损失逾新台币40亿元,上千多处道路中断,高铁、台铁合计逾百班次停驶,是2009年八月后最严重的水患。
超量豪雨考验治水与土地规画
虽然政府有关单位在台风及豪雨灾害中提前发布预警,灾情还是十分严重,背后有天灾与人祸的因素迭加而成。首先是盘据日本、韩国的高压场,阻挡了南侧低压带的移动,促使西南气流反复增强,源源不绝的从高温的南海洋面输送水气到台湾,导致强降雨的情况超出以往的经验。依据中央气象署的观测数据,不论是长延时或是短延时的降雨量,多个县市都达到了大豪雨至超大豪雨的等级,累积雨量直逼2009年的八八水灾。
一波又一波的超量的雨水令中南部老旧的排水系统瞬间超载,排水道、抽水站等设施完全失灵;同时不透水的都市环境加剧地表径流,配合地形引导,局部积水与淹水情况更加恶化,最终造成了这次西南气流豪雨的严重灾情,显示我们的防洪排水设施与土地利用规画,完全没有跟上气候暖化的高风险趋势,必须加速更新排水设计、优化滞洪池管理,并强化数字水文监测与流域的整体治理,才能减轻类似事件带来的损失。
才刚历经西南气流豪雨的重创,排水系统与防洪设施仍在修复之际,杨柳台风来势汹汹,势必带来强风暴雨,我们必须迅速动员并统合各方资源迎战,以降低二次灾害的风险。
迎战杨柳台风降低二次灾害
除了随时动态监控台风路径与强度外,政府各级单位要加强检修及清理排水与防洪设施,也要加固容易溃决的堤坊与堤内低洼区域。对于山区,可动员水利、农业、林务单位进行山坡地巡检,排除崩塌前兆,部署落石网及护坡支撑;海岸地区方面,更要强化防浪围堤,预防大规模的海水倒灌。
小区动员与疏散安置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预先疏散易淹水与土石流潜势区居民至避难收容所,并确保有三天以上粮食、饮水与医疗备品;道路封闭路段与替代道路要提早设立标志公告,防止车辆误入险区;动员小区防灾志工协助路面清除、交通管制与避难指引,针对年长者、弱势家庭、身障者要提供必要协助。
长期策略方面,持续更新地区淹水与土石流潜势图,将非工程解决方案(自然滞洪、保安林)纳入整体流域管理;检讨城乡排水标准,引入「超前20%降雨量」设计准则,并纳入气候变迁预测参数;鼓励民间与学术界研发智能化预警模块、数字孪生河域平台,强化未来台风与西南气流的联合预报能力。
台风杨柳一旦来袭,考验的不仅是现场排水与防洪设施的功能,更是台湾跨部门的协同与小区的应变能力,唯有结合精准预警、完善设施、主动疏散与长期韧性规划,才能将强风豪雨灾害降至最低,确保人民居家与基础建设的安全。
面对日益凶险的极端天气灾害,我们当谦卑依靠上帝的慈爱与怜悯;敬畏神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自我中心的开发行为和环境责任,从生活减碳、绿色消费、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等行动开始,认真回应上帝对我们管家职分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