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我,做青少年事工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不是活動策劃,也不是人數增長,而是:怎樣真正走進他們心裡,從「愛他們」到「懂他們」。

我大學畢業已有好幾年,過去在國內所帶領的,多是和我年紀相仿或比我更小的中學生與大學生。我習慣了這樣的「自己人」模式,說一樣的話,聊一樣的文化。但這個夏天,神輕輕地點醒了我。

從失落到光照
在角聲生命莊園的兒童夏令營,我第一次接觸到一群美籍華人(ABC)青少年。起初,我對這次服事充滿信心,但很快發現,一樣的亞洲面孔,文化差異卻極大。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我習慣的「團契」,沒有我熟悉的「屬靈大姐姐」的默認地位;他們用的詞彙、笑點、興趣,甚至對信仰的理解方式,和我非常不同。我嘗試用過去的方式關心他們,卻換來表面的禮貌回應;在他們眼中,我或許只是另一個想「管他們」的大人罷了。

那幾天,我很失落。有一晚,我盯着天花板問神:「我真的適合繼續做這一代青少年的領袖嗎?」
感謝神,在我靈修時,那句熟悉的經文悄悄地光照了我的心:「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
我突然明白:我不是來這裡證明自己「會帶人」,也不是為了讓他們「長進」來交差。我是被呼召來學習,如何真實地去愛他們。

從愛到懂他們
於是我開始放下熟悉的「事工套路」,放慢腳步,學習傾聽。不再執着他們是否參加禱告會,而是問:「你最近過得還好嗎?」我選擇理解他們的掙扎,而不是急着用「真理」說服他們。

我終於體會到:愛青少年,是起點;懂青少年,才是更新的過程。愛是願意陪他們走過迷茫,不論他們是否回應;懂,是我放下自己的經驗,進入他們的世界,用他們的語言,理解他們的痛點。
後來,他們慢慢敞開了心。一個女孩在營會最後一天悄悄對我說:「一開始我覺得你肯定很中國,跟我們聊不到一塊。但後來發現你好像真的在聽我說,不是為了反駁。」那一刻,我很感動。跨越文化的橋梁從來不是方法或技巧,而是愛與耐心——是耶穌的樣子。
這些年來,我越來越相信,神對這代青少年的心意,不只是「保守他們不叛逆」,而是要興起他們,成為世代的光與鹽。

我看見一些有名教會的榜樣,他們用音樂、創意與社群,把天國文化深植少年心裡,讓他們在信仰中找到身分認同,在世界中活出影響力。我也親眼見過孩子們揮汗敬拜、跪地禱告、為同學流淚守望——神沒有放棄這一代少年人,祂正在預備未來的教會領袖。
我們的使命,不是把他們捏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是用信任贏得他們的心。是的,這一代雖然迷茫,但他們正被神記念與呼召。如今的我,不再追求外在果效,只願像當年我被神觸摸那樣,也用我的生命去陪伴他們。願這成為所有青少年事工者共同的盼望與見證。願主紀念,為主興起他們。
(註:作者將作為角聲今年的青少年事工「隨光之旅」8月第一團的隨團輔導員,帶領青少年在旅行中建立信仰。詳情請看:humi.nyc/stm2025)
懂他們 比愛他們更重要|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