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馬太福音》六章24節)
在許多人所事奉敬拜的偶像中,耶穌單單拿「瑪門」來與神(上帝)相比。「瑪門」是什麼?這個字源自亞蘭文,意思是財富;英文通常將其翻譯為Wealth,而金錢正是現代財富的代表。

現代的浮士德
德國詩人歌德的作品《浮士德》講述一位有成就的學者——浮士德博士,他在追求知識與意義的過程中感到徹底絕望,甚至企圖自殺,卻被復活節清晨的鐘聲所阻止(神插手了)。神知道浮士德是個尋求真理的人,便允許魔鬼「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來誘惑他。魔鬼聲稱可以滿足他內心所有的渴望,包括經歷、享樂與超凡的知識。於是浮士德與魔鬼訂下一個契約:他可以隨時獲得魔鬼的幫助,得着他想要的一切。一旦他感到完全滿足,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我們也像浮士德,所成就的一切無法真正滿足內心最深層的渴望。現代的「梅菲斯特」也許就是金錢。金錢可以給人立時的滿足,讓人愛不釋手;而神的應許卻是要人在信心與忍耐中得着。
財富是相對的
誰是「富人」?其實「貧富」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既是富足的,也可能是貧窮的。現今一個普通中產階級的生活,已較中世紀的皇帝「富裕」數倍。2022年,美國所建的新房中有97%配備冷氣,這是當時的皇帝根本無法想像的享受。可是,他們覺得自己「富」,我們卻覺得自己「窮」。
從前只有皇帝因飲食過於豐盛才會得的「痛風症」,如今普通平民也可能罹患。有人統計,中世紀(1000–1600年)一些歐洲皇帝的平均壽命:愛爾蘭皇帝51歲,英國皇帝48歲,而中國皇帝更短,僅約41.3歲。現代人壽命長得多,可見整體社會已大大富裕。
富有兩種
富足可分為兩種:可以數的富足與不能數的富足。凡是可以數的,總覺得不夠,因為「更多」總是存在;不論你有多少錢,總還想再多一些。但不能數的富足,是「有」或「沒有」的差別,不是多與少的問題。
耶穌說祂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這種「豐盛」對所有得着的人而言,都是完全的、令人滿足的。《詩篇》二十三篇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英文可直譯為「我不再想要什麼了」——夠了。這與令人上癮的瑪門所提供的永無止盡的慾望是截然不同的。
賺錢的代價
錢既是交換的媒介,就需以某種勞力與代價來換取。每個人都有致富的可能:有人靠經商、有人靠投資、有人靠創業、有人靠努力。你付出的勞力愈多、價值愈高,就能換得更多金錢。而勞力多在時間中進行,所以可以說,錢是用時間換來的。如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所說:「時間就是生命。」我們也可以說,錢是用生命換來的。
若有人持槍搶劫問你:「要錢還是要命?」你當然選擇要命。但當我們日復一日追逐金錢時,卻像是在甘心情願地「要錢不要命」。若我們的時間與勞力僅僅換來金錢,而無其他價值,那就是一樁虧本的交易。
不歸路——「錢癮」
人若只為錢而活,就會發現賺錢是會上癮的。美國史丹福大學在2001年發表研究,使用功能性磁力共振測試發現:當人預期將獲得金錢時,大腦的多巴胺快樂迴路就會被啟動,其生理作用與毒品如可卡因極為相似。想錢可以上癮,這種「錢癮」是無法滿足的。每一次的滿足都需要下一次更多的金錢來達成。
《傳道書》說:「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寫下這句話的所羅門王,就是神曾應許說:「你所沒有求的我也賜給你,就是富足、尊榮,使你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沒有一個能比你的。」他活在極大的財富中,卻得出這樣的結論:「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足見人心中的空處,不是錢財可以填滿的。
金錢真面目|黃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