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產業很多》:19世紀象徵主義藝術家沃茨畫筆下的少年財主與現代躺平青年的靈魂困境
Image-Description

眼下的世代,青年群體似乎集體陷入一種躺平狀態,令人堪憂。北美華人移民的第二代,在生來優渥的經濟和教育環境中,看不到世界深處的問題,人生規劃多是實用主義的職業考慮,對於未來缺少前行的動力。中國大陸這一代青少年的成長時期,與中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同步,原本志得意滿,卻萬沒想到近十年中國社會經濟會急速滑落。每年都有大量學生畢業即失業,在過山車式的人生斷崖之下茫然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於是,他們都成為「躺平一代」。

人生需要異象和盼望的帶領,從而活出積極而有質量的生命。之所以躺平,是因為目光侷限在有限的世界之中,被世界的變化而左右,不能看到超越世界之上的另一種人生。使徒約翰告訴我們,「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唯獨遵行神(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一書》二章15-17節 )但與世界分別為聖,何其之難!有過一位少年財主來找耶穌,求問進入永生的方法。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參《馬太福音》十九章16-22節 )少年財主的產業很多,很難放棄,意味着他不能擺脫世界的轄制,所以憂憂愁愁。躺平的青年世代亦是如此,看不到超越世界之上的希望和追求,也是憂憂愁愁的生命狀態。

19世紀英國古典象徵主義藝術家沃茨畫了《因為他產業很多》,描述這個少年財主的憂鬱狀態,引人深思。少年財主在繼承物質財富之後還希望能繼承天國,所以他求問耶穌如何進入永生。沃茨以繪畫講述這個熟悉的故事,提出一些似乎難解的問題。這位年輕的大富翁可能在想,為什麼他的成就——名望、教育和美德——會對他追求聖潔造成負擔?耶穌並非認為財富與信仰背離,只是在這個特例中指出他信主的障礙正是財富。

號角插畫:貝琳達

沃茨的藝術追求是象徵主義的方向,他自小接受過保守的福音與古典教育,不願跟隨越來越現實主義的藝術趨勢,而希望畫出古典主義的精神世界。在文藝復興之後,古典已經成為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融合體,可以稱為基督教人文主義的新傳統。沃茨一生的作品以寓言和象徵而聞名,他說:「我畫的是思想,而不是東西。」

沃茨畫中少年財主的身影,與他低垂的肩膀,向我們暗示着孩子一般的悲傷。這位男子背轉身體,低頭向下凝視,畫面中最突出的是他肩膀上昂貴的毛皮飾邊和重重的金鏈。只有一隻手從華麗的布料中伸出來,半合半開,不知所以然。耶穌的話對他猶如晴天霹靂,捨棄喜愛的東西就是永失我愛,這些財富可能是長久以來他投入許多的成果,或是他在世間驕傲的所在。當他有意成為耶穌的門徒時,是否想像過自己將要與他所擁有的東西分開?也許耶穌喚醒了他在神學中的領悟:永恆的生命才是最偉大的財產,無法靠我們自己的努力來擁有。

在福音書中,少年財主沒有名字;沃茨也沒有畫出他的面容。我們只能從他的身分、衣着和背轉身體低頭沈思的姿態看出其中的反差,想必他正經歷激烈的內心掙扎,要做一個人生道路的抉擇。沃茨把他置於一個空房間的角落中,好像被逼入牆角困境的寓意。「躺平一代」的青年也是如此,無論環境優越與否,都陷入了生命方向的困境,不知何去何從。

既然與世界分別為聖如此之難,難過駱駝穿過針眼,那誰又能得救呢?耶穌又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馬太福音十九章26節)青年世代陷入的困境,或許正是神使用的逆境,要從中激發出愛主的心志和改變世界的使命,變「躺平一代」為「奮興一代」。

少年財主的困境|郝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