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早期十大警讯,你中几个?】预防推迟失智 稳定参与教会聚会社交是优势
Image-Description

【记者梁敬彦整理报导】2025年台湾进入超高龄社会(65岁(含)以上人口占20﹪),根据卫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台湾小区失智症流行病学调查」,台湾目前65岁以上长者的失智症盛行率为7.99﹪,到了80岁骤升至16﹪,推估到了民国130年,65岁以上长者的失智症盛行率将高达9.95﹪,已是迈入超高龄化的台湾社会不可忽视的议题和挑战。

台湾失智症协会日前召开记者会,公布「失智症早期十大警讯」,担任记者会主述分享人的台湾失智症协会理事长徐文俊医师,是台湾失智症专科的权威医师,也是主内的弟兄,徐医师提醒,失智症不会在人超过65岁之后突然发生,都是长时间日积月累发生的。

失智预防40岁就要开始

徐医师从自己失智症门诊看诊的临床经验,他提醒民众在40岁,最慢到50岁就要开始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若是自己或是家中的成员,特别是家中长辈,若是开始出现下列的1-2种描述的情形,且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缓解时,就要去医院找失智症门诊或是神经科、精神科求诊。

台湾失智症协会提供的失智症早期十大警讯如下:

早期失智警訊要留意。

徐文俊医师提醒,除了记忆力减退和无法胜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之外,他要提醒民众,无论你年纪多大,若是有视力和听力的问题,一定要赶快去寻找专科医师求诊矫治,

因为从临床经验,很多失智者初期会出现听不到和听不懂他人说话,所以当早期出现症状时,赶快就医,自己可以担任症状主述者,更能早期发现,让医疗及时介入,能有效推迟病程。

他也鼓励教会,从预防失智的角度,一个常态性参加社交活动的人,在情绪和个性上会比较稳定,产生忧郁和焦虑的情形会比较少,而教会的实体主日崇拜和各类型的团契及小区活动,就是最好的跟他人保持定互动的作法,此外,从失智症协会的经验,教会要关怀失智者,或是成立失智关怀事工,让轻度的失智者和其家属担任服事志工,是可行的方法。

徐文俊醫師分享失智症早期10大警訊。(圖/梁敬彥攝影

在这场记者会中,台湾失智症协会就邀请失智者李鸿鳞先生与照顾者周桂枝女士分享亲身经历。李先生于未满 60 岁时确诊,同时面临失写及失语的状况,尽管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仍选择正面面对、积极规划生活。

李先生表示,很庆幸自己在早期阶段获得治疗,并来到协会学习照顾自己,参与运动、认知课程,也担任志工,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更认识同龄朋友,一起努力。

周女士则分享长达 20 年照顾失智丈夫的历程,参与协会活动、认识资源、在协会其他家庭的陪伴中,协助58岁发病先生维持 12 年以上的轻中度病程,并在过程中逐步重建自己的日常节奏与健康习惯。不仅持续发展原本的插花专长,更进一步成为「推迟失能模块」园艺治疗课程的讲师。

近年她更重返校园学习,从中不仅建立信心,也体会到,照顾历程中的低潮,需要透过自信支持与持续学习来坚持下去,过程中更增进了自身的保健能力。

失智症协会理事王培宁医师说明,健康生活型态是预防与推迟失智症的核心关键,'每周维持中高强度运动的习惯、保持社会连结及维持学习、发展兴趣等,并预防及控制三高、避免头部受伤、忧郁,像是把握时间参加包括教会主日在内的聚会和课程,或担任志工,保持与他人的接触,都是增进心智健康的方式。

預防失智,從\現在開始做起。

教会可以这么做

徐文俊医师会后受访表示,无论是失智者还是家属,其实都可以像李先生和周女士一样,不是在角落自怨自艾,而是可以成为服务者,帮助别人展现自己价值和寻找生命的意义。

教会的牧者要鼓励有需要及遭遇困难的失智者和家属也可以换位思考,从受助者成为培力者和服务者,提供服务、贡献自己的过程中,其实对于他们自己的病情,或者是他们经历的困难,都会有帮助,所以他也期待教会能够开始呼吁这样的服事。

社交参与对于推迟或预防失智,有什么帮助?

徐医师说,社交参与,第一个正面意义的就是社交过程中会有认知的刺激,第在社交的互动里面,跟朋友、跟人之间有情感交流,对于情绪的纾缓是很有帮助的。社交参与可以促进我们跟人之间的沟通,训练一个人愿意说话,就是跟朋友说话就可以了,教会是人际互动的好场域。他说,社交这件事情,其实也能带给人自我满足感,所以它的意义非常大。

要努力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交生活,包括稳定去教会参加聚会或活动。期待教会能够考虑那些「愿意参加但没有能力参加」的人,让他们也能够参与进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失智者李先生現身說法,鼓勵失智者也可以貢獻所長成為培力者。。(圖/梁敬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