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神专栏】浅谈普世宣教趋势与更新
Image-Description

◎林戴维(中华福音神学院宣教中心主任、宣教学副教授)

随着时代改变、全球区域政经板块的转变,宣教神学从过往200年西方宣教模式,到拉非亚宣教(拉丁美洲、非洲与亚洲)运动的兴起,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史无前例的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在这样的框架下,普世宣教模式和趋势也有很大的转变。以下文章乃代表个人有限的观察和反思。

一、地理与心理的更新:
按过往的宣教经验,时常会以跨越地区、国家、民族、文化与否来区分何谓宣教。近代宣教史多半是描述基督教国家差派宣教士到「宣教禾场」。在这样的视域和典范作用下,无论是在动员或是宣教教育,我们时常会使用地理的角度来看待宣教。

然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人口的流动由于战争带来的难民潮、出国求学、移民潮等因素快速发展,使得整个宣教场域的概念开始受到挑战。今日宣教的事奉不能再单一地透过地理的角度来看待,反倒需要借着基督徒自我心理的检视,来看到在本地有许多不同的「外来者」,我们当如何面对他们?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他们?

我们是否愿意在本地学习另一种外来语言、文化,来接待、拥抱这些离乡背井的客旅?这不只是地理性的跨越,更是心理性的走出去──走出「从本地到他乡」的固态思维,转化为「本地就是他乡」,本地就有宣教禾场,甚至进入到从各地到各方的宽阔视野和宣教思维。

二、主体与客体的更新:
受到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所带来的主体性的思维,导致自我的主体成为解释一切客体的标准。这样的思维不但影响自我与「他者」(不同于自我的个体或群体)关系的对立,甚至导致「我」始终是高于、优于「他者」的姿态。

法国犹太裔的哲学家列维纳斯在其《总体与无限》(Totality and Infinity)一书提到,当自我成为主体时,就会产生不同层面的暴力。除非我们能够以「他者」成为第一哲学,一个以伦理为主的神哲学的基础,不然,我们就无法以一个平等的关系相待。

然而个人认为,以「他者」(other)为伦理基础的同时,更应当将三一上帝视为绝对的「他者」(Other)。如此我们与人的关系,是根据与三一上帝和好的关系基础上来建构的。如此的宣教,才不至于落入自我为中心(民族中心主义)的陷阱中。

在面对「他者」时,以一个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ity)的态度与他者相处,避免一味地推销自我的信仰,而批判他者的宗教;反倒以温和的心和态度与他者对话,透过爱与真理来敞开与他者相互连结,更重要的是让圣灵在我与他的关系中,扮演使人和好与使人改变的工作。

三、任务与关系的更新:
Mission这个词在汉语语境里可以翻译为宣教、差传、使命、任务,这些翻译基本上都比较「刚性」地表达,宣教是个必须承担和完成的使命任务。然而,若是我们回到圣经中,可以看到使命、任务的背后,有一个更深的意涵,就是三一上帝与人类关系的「复合」(Reconciliation)。

许多基督徒认为宣教是从初代教会,耶稣基督差派使徒向万民传扬天国的福音那时才开始。然而,真正宣教的开始,是当人被创造后,用自己的私意拒绝听从上帝的命令,导致原本完美的关系破裂那一刻,上帝就开始透过寻找、选召、差遣、宣扬等的方式,来进行其宣教的行动。甚至,上帝自己亲身道成了肉身,进入到人类的时空当中施行拯救。

从圣经和历史的记载,我们看到当人与上帝的关系断裂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就面临撕裂和破坏。宣教是三一上帝所启动「关系复合」的行动。若「宣教」只是一种机械性的动作、一种没有情感的责任、一项人们企图完成的任务、一种让人一时兴奋的运动,那么宣教将会是空洞、自大和无法持久的行动。若是「关系」只是一种组织上的联系、社交上的往来、文化上的依附、概念上的意义,那么这只是一种冰冷、无情和无法深入的关系。

「宣教」与「关系」彼此不能脱离,因着关系,宣教产生情感、热度和真实的连结。真实的宣教则是回归到三一上帝爱的关系中,主动走出自我迈向他者的过程。关系乃是经历在三一上帝里丰富的爱,而自然流露出来的生命。但愿三一上帝的关系与宣教,成为我们的生命与使命!

四、强势与弱势的更新:
回顾过往二百年的宣教历史,宣教的模式似乎带给我们其中一种印象就是从文明到落后、从富裕到贫穷、从强势到弱势的地区。这种强势的姿态带来的是一种夹杂着殖民、侵略和扩张性的宣教,而这也导致了现今的宣教土壤严重遭受破坏。曾经被殖民过的国家或民族,如今,许多都是穆斯林国家或是因着殖民主义的受害者。

随着拉非亚教会的兴起,原本被称为「第三世界」、「南半球」或「发展中」的主流世界等教会开始投入和参与普世的宣教运动。这样的宣教扭转了强势宣教的印象,因为这些国家都属于弱势、贫穷、受压制和被逼迫的边缘群体。然而,这却更合乎耶稣选择以「向下移动」的方式来到世界(腓立比书二章6-8节),来完成其在地上的使命。初代教会也是以「小群」、弱势和难民的方式来宣扬他们所相信的基督。弱势的宣教,是一个谦卑的态度、不依靠势力和才能,乃是顺服圣灵的引导,每时每刻依靠上帝的恩典,活出基督宣教的典范。

五、掌控与动态的更新:
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越来越发觉以往熟悉的方式,已经不再有效;以往我们所认定的观念和模式,如今都一一被挑战和破碎。

过往,我们对教会的概念是让人们来到教会,教会成为一个聚集的中心。近年因着疫情与政情的影响,教会开始透过更加灵活和创意的小组、网络的方式来分享福音、敬拜赞美和团契生活。

原本我们以某一个地区、地点或地方来成为中心、总部(HQ),如今宣教却朝向更加「去中心」或「多中心」和「在地化」的方式来运作与落实宣教。

人们常用「VUCA」来描述现今的世界: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这也说明了未来宣教将面对一个新常态的场域,我们需要从上帝来的智慧、恩典和创意来面对。

若宣教是上帝救赎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那就意味着这个叙事将你和我诸多的小小故事,与宣教历史连结起来,也透过想象上帝国度的应许与最终实现,继续撰写和宣扬上帝爱世人的宣教故事。

上帝的道与古老的福音是亘古不变的,但我们所面对的处境和时代却千变万化,因此我们需要敏锐于圣灵在不同时代所做的工作。正如保罗在歌罗西书一章28节所说:「我们传扬祂,是用诸般的智慧,劝戒个人,教导个人,要把个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深深期盼上帝的百姓,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看清上帝所行的大事,让我们在其中惊叹、等候和参与。更愿三一上帝,借着我们参与祂的宣教,生命、视野和心胸都被更新、调整与扩张。

林戴维

中华福音神学院宣教中心主任、宣教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