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公婆和睦共处
Image-Description

作为海外宣教士妻子,我早已习惯新环境与突如其来的变化。今年1月,我和丈夫以及我们的初生女儿打包行李,搬到台湾。在4月带女儿返回休斯敦办理成为台湾公民的相关手续,暂时搬进我在美国的公婆家,丈夫继续留在台湾服事。接下来两个月,我学习如何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都与我不同的公婆和睦相处。上帝透过祂的话语教导我,帮助我与公婆建立和谐的关系。

第一课:尊敬与尊重

「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寿。」(参《申命记》五章16节)

虽然《创世记》提到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但新的家庭并不意味着停止孝敬父母,而这甚至也包括公婆,因为他们透过婚姻之约成为我们的家人。在一个强调独立与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上帝呼召我们去尊敬父母与公婆。

初时我很难接受婆婆对我和九个月大女儿的期望,例如她希望我们一起坐下来吃早餐。然而我过去在台湾时比较随性,有时会略过早餐,或在忙碌时只给女儿瓶装奶和点心。随着时间过去,看到女儿在这些看似慢节奏、但规律的家庭早餐中感到快乐,常常还有与爷爷玩游戏的时间。我开始认可婆婆的智慧,也感谢她每天清晨早起为孙女煮新鲜稀饭这些无私的付出。我的抗拒渐渐软化,对她也开始生出真正的尊重。

对公公的尊敬也是随时间累积出来的。他有时问我一些旅行计划或未来的打算,虽然我的中文回答他不见得都听得懂,但我能感受到他对我们的关心,也会尽力提供协助。有一次我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在下雨天带女儿去参加游戏约会,结果开车上路后才发现道路几乎淹水。不到十分钟我就调头回家,我意识到:有时候公公真的给出值得听从的好建议!

如今,当亲友问我与公婆同住的情况时,我的回答都是正面的。我学会欣赏他们的智慧与人生经验。而当我们在他人面前说公婆的好话时,也是在为他们带来荣耀与尊重,这是蒙上帝喜悦的。

尊敬公婆的实用建议:

  • 沟通时尽可能以温和语气对待他们。
  • 认同及欣赏他们的付出与智慧。
  • 聆听他们的建议,即使最终没能完全跟从他们的建议实行。

尊敬公婆是对上帝诫命的顺服,也有助于家庭和睦。这不代表必须同意他们的一切观点,而是花时间聆听并考虑他们的智慧。

第二课:操练耐心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以弗所书》四章2节)

我的婆婆说话语气比较严厉,也许是她的个性或文化使然。她常常在我已经吃饱时还催我「多吃一点」,或者在我已经喂女儿吃了一大口蔬菜后,又提醒我要给她吃菜!这时我会用幽默感面对,我明白她的话语听起来有些强势,却都是出于爱和关心。

「互相宽容」原意「忍耐、包容」,代表要放下彼此的小分歧。我和婆婆育儿观念相当一致,但也有些不同。有时她会替孙女穿我不太会选的衣服、用不同的方式安抚她、唱不同的歌。我若坚持一切都要照我的方式,只会引发不必要的紧张。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维系我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为了女儿该穿哪条裤子出门而争执。

文化差异、世代差距与性格冲突都容易造成误解,但出于爱的耐心,让我们学会「回应」而非「反应」。最终让我更能耐心对待婆家的是想到他们也常常对我有包容!比如我经常忘了关灯或风扇,他们也都默默忍耐了。

耐心是圣灵的果子。很多时我因疲倦或压力而想以不耐烦态度响应时,圣灵会提醒我那并不是合宜的响应方式。只要暂停几秒,我通常就会意识到其实没什么好生气的,也不需要说什么。

与婆家相处时操练耐心的实用建议:

  • 学习谦卑、不防卫的态度。
  • 愿意放下小事、不计较。
  • 每日向圣灵求智慧与恩典。

第三课:操练健康的沟通技巧与建立界线

「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立比书》二章4节)

保罗并非说我们的需求不重要,而是提醒我们不要「只」顾自己,也要体贴别人。基督徒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与约翰汤森博士在《界线》一书中指出,界线能帮助我们划清彼此的责任,不是筑墙,而是提供关系中的保护。

在与公婆的相处中,我们彼此都需要厘清时间、精力与责任的界线,学习清楚表达彼此的底线。刚搬进来同住时,我们彼此都还不熟悉,对于饮食、作息、休闲习惯等都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彼此的时间与精力的限制。随着互动增多,我们开始可以诚实沟通自己的需要。后来,当我们的关系建立起信任,就能自由地表达日程变动或请求照顾小孩的支持。过程中,我们既顾及自己,也考虑对方。

与婆家建立健康沟通的实用建议:

  • 使用「我」开头的陈述,如「我觉得……」、「我需要……」,避免「你总是……」、「你从不……」。
  • 尊重彼此并清楚表达界线。
  • 有变动时(如行程或节日安排)尽量提前告知。

我们若能「用爱心说诚实话」,就能在关系中活出真正的和谐。心理学上称这为「自信式沟通」,是在尊重对方的同时诚实表达,为爱与尊重创造空间。被动式或攻击式的沟通往往造成误解。

第四课:接纳差异,追求合一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罗马书》十二章6节上)

我与婆婆最大的共同点是同为基督徒,信仰一致。然而我们各有不同的恩赐。我与公公的个性温和、乐于助人;婆婆则有领导、管理、慷慨与好客的恩赐,她是出色的厨师,总考虑到每个人的喜好,也经常慷慨帮助邻居、客户与教会小组中的人。她70多岁仍然思路清晰,继续担任健保业务员。

与公婆的相处,看见他们身上的恩赐,也越来越欣赏他们。我感激公公擅长种菜,常常提供新鲜食材,也赞赏婆婆善用空闲时间为我们钩织可爱的婴儿衣物和鞋子。一个月后,我们愈来愈有默契。婆婆准备晚餐时,我和公公帮忙清理餐具。有次女儿在用餐时情绪不好,我们轮流抱着她,让大家都能安心吃饭。那刻,我深刻体会到这份团结与爱。

与婆家建立合一的实用建议:

  • 用不评断的眼光观察彼此的差异。
  • 发掘彼此在家庭中可贡献的长处与技能。
  • 给予空间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恩赐。

第五课:心存感恩,表达感激

「凡事谢恩,因为这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18节)

感恩能改变氛围。当我学会欣赏婆家的优点,就会看见他们的价值。即使是困难的关系也会因为感恩的心而变得柔和。感恩也是信心的表现,承认上帝能透过每段关系为我们成就益处。

我发现对婆家说声「谢谢」,哪怕只是为了接送或一顿家常饭,都能让他们脸上露出笑容,心情也变得愉快。

感恩不仅仅是口头表达,也包含实际行动尊重对方。与他们同住期间,我试着用实际方式来表达感谢。有天我送给婆婆一个新炒锅——这是她之前说需要的东西,让她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被关心。知道公公很珍惜与家人共处的时光,我特别安排一次海边旅行,让他可以休息并与他增进感情。这些行动正是《圣经》教导的感恩实践:「无论作什么都要奉主耶稣的名,藉着祂感谢父上帝。」

最终我发现对婆家表达感激,其实也祝福了我自己!为婆婆购物,为公公安排旅行,都让我感到喜悦,也提升了我的心情。对婆家表达感恩,反过来也成为我们自己的祝福。

实践感恩的建议:

  • 即使是小事也要口头表达感谢。
  • 思考婆家带来的祝福,小心不要视为理所当然。
  • 用体贴的行动或礼物表达感谢之意。

第六课:成为和平之子,而非冲突逃避者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五章9节)

维持和平是避免冲突;制造和平则是以智能和爱来面对问题。不要掩盖问题,而是要积极追求和解。

我曾经观察到丈夫与婆婆之间有些紧张。他们母子俩性格都很强,有时候难免会冲突。每当丈夫想与我谈起他母亲时,我没有插手,而是鼓励他直接诚实地与她对话,我也会在事前和他一起祷告。时间久了,我看见他们的关系有了改善。他们会一起讨论女儿的未来,也能一起庆祝母亲节,甚至会给彼此一个拥抱,这让我非常欣慰。

成为和平之子的实用建议:

  • 问题发生时及早处理,避免升级。
  • 选择谦卑,不选骄傲。
  • 在冲突中成为桥梁,不做障碍。

耶稣将我们与天父和好,祂也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寻求修复。当我们努力成为婚姻与家庭中的和平使者,就是活出祂的心意。

第七课:无条件地去爱

「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得前书》四章8节)

爱加倍的爱(Agape)超越情绪与回报,是因为基督先爱我们。我们对人的爱,是建立在基督爱我们的基础上,是家庭关系的根基,也是维系家庭的力量。

对我来说,无条件的爱意味着不等人开口,就主动去帮忙洗碗;即使带孩子已经筋疲力尽,也仍愿意为婆家安装新的网络路由器;即使有小小的不适,也愿意忍耐并鼓励他们。

耶稣爱那些背叛祂、离弃祂、怀疑祂的人。那么,要爱那些为我和我女儿好、对我们关心备至的婆家,难道不应该更容易吗?当我思想耶稣的无条件之爱,我就更容易去爱别人,尤其是爱我的婆家。

实践基督般爱的建议:

  • 为婆家每一位成员定期祷告。
  • 服事他们,不求回报。
  • 对他们说鼓励和祝福的话语。

无条件的爱,是对家庭与世界最有力的见证。这对那些婆家或亲戚中尚未信主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当我们主动去服事与鼓励他们,就将基督的光照进了他们的生命中。

结语:和睦共处是值得走的旅程!

我已收到所需的文件,即将带女儿返回台湾宣教工场,与丈夫团聚。这两个月与婆家的相处,我深深体会到建立与他们的关系,是一段与海外事工同样宝贵的属灵旅程。上帝没有让我独自努力——祂赐我智慧、圣灵的帮助,以及基督作榜样。我与婆家之间的关系,让我亲身体验到:当我们活出《圣经》原则——尊重、耐心、界线、饶恕、感恩、和平与爱——上帝的恩典就能更新我们的家庭。

《罗马书》十二章18节提醒:「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这也包括婆家。愿我们对婆家的爱与尊重,能反映出基督的品格,为我们的大家庭带来合一。靠着上帝的帮助,过去以为是挑战的关系,将成为祂信实与慈爱的美好见证!

与公婆和睦共处|陈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