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篇】AI情感依赖是否「灵性外包」? 它陪你说话,但无法陪你流泪!
Image-Description

【记者李容珍台中—香港联机报导】随着生成式AI(如ChatGPT、Replika等)日益普及,越来越多使用者,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将这些人工智能视为可倾诉的对象,甚至在情感低潮、孤独或心理压力中,选择向AI寻求陪伴与慰藉。面对这样的科技文化转变,教会与信仰群体如何理解「灵性关怀」在数位时代的样貌?「AI情感依赖症」崛起,背后反映出甚么灵性需求?

网络媒体宣教差会副总干事黄智辉(Stephen Wong)表示,当人们谈到「AI情感依赖症」,背后不只是科技的进步,而是深层的人心渴望浮现了。经过全球疫情洗礼后,人们都经历了一种新型的灵性创伤,他称为「心灵性的COVID」,就是孤单。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还是一种说不出声的孤独感,甚至发生在教会的领袖与同工之中。

在體驗活動,重新連結大自然。

「不会拒绝、随时在线」陪伴

他说,很自然地,年轻人开始寻求那些「不会拒绝、随时在线」的陪伴,而AI刚好成为这个世代最容易取得的倾诉对象。今年3月份,他在香港一间中学举行青年布道会,会后跟几位年轻人对话。其中一位初中女生跟他分享,她在这半年开心了很多。当他问这位女生是何原因?她说,自从她手机安装了Deep Seek之后,她发现自己心灵上已经被慰藉,「AI好像明白我,也没有从前的孤单感了」,总是觉得「有人」明白和了解她。

身为一位牧者,他听完后,内心感到非常心酸,心里 会觉得,一定是她背后的家庭、父母或是学校等,带来给她很多的疏离感和失望。忐忑了几天后,当他再思考时,改变了想法,或许应该为她和她的家人感恩,因为,至少这位初中女生,会感到开心,又或觉得这在世代被了解,至少她不会走上极端。

我們都經歷「心靈性的COVID」。(受訪者提供)

习惯「不必真实,不需响应」互动模式

这也让他思考,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心事、情感、甚至信仰掏给了一个没有灵魂、没有受造尊严的模型,这是否是一种「灵性外包」?长期而言,会让人习惯于一种「不必真实,不需响应」的互动模式。这种「灵性外包」就像是今年年初在中国内地兴起了一个热潮,新闻报导许多父母透过外送员把孩子送去兴趣班或补习,引起社会极大的争议。当我们把「陪伴」外包出去时,爱就会逐渐变形。

黄智辉常提醒,门徒训练不是「Pattern to Pattern」,而是「Pattern to Person」,不能靠「预设格式」去爱一个人,而是要进入对方的世界。AI目前扮演的,是「形式上的关心」,但那种缺乏恩典空间的陪伴,很可能让我们越聊越孤单,「它陪得了你说话,但无法陪你流泪!」

从神学的角度,人与AI的关系界线在哪?基督信仰如何看待人与「非人格」存在之间的互动?黄智辉表示,创世记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揭示了神创造人时,就放入了一种「被了解」与「被连结」的灵性设计。但是,AI不是配偶,也不是邻舍,更不是圣灵。AI没有悔改、没有同理、没有荣光,它永远只能模仿「像人的语气」,却无法触碰人的灵魂。我们需要学会用Authentcity & Integrity(真实与诚信)来作属灵辨识,什么是真实的关系,什么只是反映我们欲望的镜子?

透過畫畫、園藝,重新找回我是誰?(受訪者提供)

学会属灵辨识 什么是真实关系?

他说,我们蒙召就是要活出真诚(参罗马书十二章9节)与正直(参诗篇十五篇2节),忠于我们在基督里的身分(参创世记一章26-27节),并忠信于我们的呼召(参哥林多后书五章20节),在每一个数字空间,以真理、恩典与爱来见证基督。AI可以成为我们使用的工具,但它不能做我们的同行者。「同行者」是带我们回到基督里,与神相连的那一位,那才是圣灵的工作,而不是ChatGPT的输出。

当现代人情感转向AI,教会该如何回应?黄智辉认为,现代教会也强烈依赖在线牧养,如何与真实的连结取得平衡?或是应该如何调整牧养策略,提供「聆听空间」、「情绪陪伴」、「人际重建」的实质资源,来满足现代人的灵性需求与心灵空缺?

「创造空间」让人从五感、情绪被主触摸

他表示,教会不是被动的,而是有创意、有温度的响应者。他相信教会未来的牧养,不只要会「讲道」,也要会「创造空间」,特别是让人从五感、身体、情绪层面被主触摸的空间。

他提议,教会可以多举办一些艺术治疗、图卡情绪治疗工作坊、园艺治疗与灵修、大自然静修营,让人在创作与感知中,与自己、与神、与世界的关系重新连结。

与自己、与神、与世界重建关系

1.重新连结自己:透过画画、园艺、音乐等五感媒介,让人们从潜意识挖掘出 被压抑的情绪与核心价值,重新找回「我是谁」?

2.重新连结世界:在大自然中慢慢走、听风声、摸树皮、嗅土壤的味道,重新连回这个世界的真实节奏,而不是活在算法节奏里。

3.重新连结神:在这些静默、创作、感知的时刻,人往往会自然地对神开放。因为我们是按?神的形象被造,祂的声音常在这些「非语言」空间里最清晰。

有时候,人不是不想祷告,而是脑中思绪混乱,灵里干枯,连开始说话都困难,那我们就先陪他们「画一棵树」吧!或许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画的树根,其实隐藏着没说出口的眼泪。

相关新闻:AI正在疗愈孤独心灵 虚拟时代如何响应灵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