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学家把老人家分成三类:65岁至74岁的人称为「新老」,75岁至84岁的人称为「旧老」,而85岁以上的人则称为「真老」。
想想「老」的定义需要更正了。如今的「旧老」其实不算是太老。近20年来,科学对人体的了解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从人体基因及一些病体DNA的解析中归纳出的全新医药及治疗理念,延长了人的平均寿命。
我忽然发觉自己已经85岁了,正是「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转头三十余年梦,不道消磨只数声。」既然堂而皇之进入了「真老」之年,该有资格对「老」发表一些感想了:
「旧老」不老
现在的「旧老」其实不算是太老。有这样的故事:「有位100岁的老人想要买人寿保险,保险公司不肯受理,因为他太老,风险太大。但是老人说他的妈妈有人寿保险,并且他妈妈已经120岁了,那么为什么他不能买保险?于是公司同意卖保险给他,并要他下星期二来签字。可是他却说下星期二没空,因为他需要参加他爷爷的婚礼。保险公司经理听了大吃一惊,问他的爷爷几岁,为什么要结婚?老人回答说,他爷爷150岁,但是爷爷的爸爸妈妈施压太大,逼他要续弦!不得不再结婚。」这么说来,才85岁的我,相对还不怎么老。
「旧老」的新习惯
当我步入「旧老」之年的时候(75–84岁),除了读书之外,又开始「听书」,这不但省眼力,也可以在户外边走边听。因此我不惜重金购买了一副苹果出产的「AirPods Max」,发现果然好用,并且不被风声干扰。近年来我每年可以读/听10本新书。俗语说得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忖本来学的就不多,不能再退了。
身体的功能也是一样,需要刺激才能维持,因此我决定更改一些习惯。例如「间断禁食」,我维持这个习惯已经快三年多了,自觉精神不错,体重、血压、关节炎都控制得很好,尤其是后者,以前常有的风湿痛现在基本上都好了,并且晚上少吃,睡得也好。
「旧老」更要多动
当我还是「新老」时,努力每天走一万步。进入「旧老」之后,决定每天多走几步以便抵销老化,心想若不多动动就愈来愈不会动了。因此我刻意试着多走走。风雨无阻。当天气实在太坏就去健身房的走步机上走。一边走一边祷告或默想或听书,一天早晚各出去走一趟。专家们告诉我们,老人不但要多走,还要轻量举重、游泳、打太极拳、做瑜伽等。我自觉没有这么多时间和力气,就选一项简单的努力去做就好了。
不去找病
再者,我看病的哲学是「我不去找病,让病来找我。」我想没病找病的人,迟早会变成「疑病症」者。我相信大部分的病是身体把自己医好的。身体本是上帝奇妙的创造,诗人说:「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医生许多时候只是帮助身体来「医」好自己。
我的看病哲学不知道省了我多少时间(不是看病的时间,而是等医生来看我病的时间),也省了不少金钱。近来有个报导,就是当美国洛杉矶郡的医生罢工时,市民的死亡率不升反降。看来有些毛病不急急忙忙去找医生,让身体自己有机会恢复,可能是个老人可以考虑的选项。这可不是「医学指南」,以上仅仅是个人经验之谈。
「真老」是老了
进入「真老」之年,我发现短期记忆显著变差,尤其是陌生人的名字,我听完就忘了。为了要记得久一点,我总得问他的名字是怎么写的。古人说:「千古艰难唯一死」,然而每个人都会死,看来似乎还不比学物理更「艰难」呢!活着的人既然都没有死过,这不是一个实验科学的议题,却是一个最切身的议题。唯有那死而复活的基督才能告诉我们「死」是什么。你也认识祂吗?
真老|黄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