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95歲的母親腦出血,右腦的血塊有如月餅般大得驚人。
神經外科醫生指着電腦斷層掃描,直言不諱:「你看這血塊有多大!不過她也算命大,因為她的大腦已經萎縮,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考慮她的年齡和腦部萎縮程度,我不建議手術。坦白說,要恢復到出血前的狀況,機會很渺茫。」
復健護理療養院
經過幾週的復健,一如醫生所料,情況仍然不理想,左側癱瘓讓她需要坐輪椅。現在母親住進一間明亮寬敞的護理療養院,走廊掛滿溫馨照片,母親的房間靠近交誼廳,時常傳來音樂和歡快的交談聲,但這樣熱鬧的環境反而適合她。在家就太安靜了。現在這裡就像是為失去記憶的老人而設的幼兒園。慶幸這裡不像我們之前參觀過的養老院那般充滿「老人味」。
護老院的職員安慰說:「不要太難過,也不要責備自己,你並沒有拋棄她。她現在需要別人餵食和清潔。」
母親確實需要兩個人才能從床上移到輪椅,再上廁所;食物需要攪碎,也需要餵食,護理療養院的照顧相對比較全面。這裡離家非常近,我每天兩次開車去院舍陪伴她,一同午餐和晚餐,還可以繼續上網工作的同時,讓媽媽坐在旁邊。」儘管這裡有一半住民(他們不稱之為病人)是共享房間,但我們為母親安排了獨立房間,也成為我的辦公室了!
每天早上我都會這樣問:「媽!你昨晚睡得好嗎?」
她回問:「你們也睡得好嗎?」這是過去40年來每天例行的問候。
我說:「我們一起喝點咖啡吧!」
媽媽說:「我喜歡熱咖啡。牛奶太冷,不喜歡!」她話語中總是有一些抱怨,這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聖經‧箴言》早就提醒:「母親老了,不可藐視她。」
家人彼此的牽掛
每天,孩子和孫子都通過視頻電話與祖母交談。
孩子們問:「你餓了嗎?你今天吃了什麼?」就像祖母在他們小時候問他們的一樣。
小兒子問:「我聽到有歌聲?」妻子解釋:「他們都在播放一些老歌,也有兒歌。」
小兒子突然說:「這首是我兒子今天在幼兒園學的歌,」他把手機視頻鏡頭轉向兩歲的孫子,他正在哼唱着歌詞。
小女兒問:「祖母有沒有要求回家?」
我說:「沒有。很感恩這裡在早餐時總會播放基督教敬拜讚美音樂,那也是祖母最喜歡的音樂,她說這裡是教會。我提醒她,要在這做復健,要恢復手腳的功能。」
我把視頻鏡頭轉向牆上,貼滿奶奶和孫子們的照片,甚至在窗戶旁擺放有孩子的泰迪熊玩具。好些年,孩子把祖父母的大房間當作遊戲室,故意在房間裡捉迷藏,或闖進去要求祖父母陪伴他們。這也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最美好的回憶。我說:「這是提醒祖母,這是她熟悉的家!」
我回想去世一週年的老爸,一百歲時停止進食,兩週就走了,還是在自己的床上安詳離去,可以說是一種祝福。我不確定媽媽會怎樣。母親隔壁房間的一位「住民」,她已經住了五年多。
當我正在用手機回覆訊息時,一位老太太焦急地走到我面前:「你看到我兒子了嗎?他說今天來看我的,但我想不起來是什麼時候……」她的眼神充滿期待與迷惘。
看着她的背影,我突然明白:家,或許不只是一個實體的空間,而是存在於彼此的記憶與牽掛之中。即使母親可能認不出這裡是什麼地方,但只要有兒孫陪伴在側,這裡就是她的家。
給老母親有家的感覺|文/李道宏 圖/AI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