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成自然
「唯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诗篇1:2)
曾经,我发现自己某种处境会隔几年发生一次。第一次发生时,我以为自己运气不好。接着几次再发生,我认为那是我的「命运」而顺之。
50岁生日前,该现象又再发生,我很好奇,决心探究这种轮迴(Recurrence)之源由。顿然,我发现自己有一不好习惯,每积累一段时间后,它就会生出该不良结果。塬来我一直以来的「命运」,其实是我的习惯所造成,使别人认定我有这般人格调性。
那一夜,我认罪悔改,痛下决心除去这习惯,才顿时心智豁然开朗与自由。
报载某位前市长,在任职医院部门主管时,对经费处理大而化之,而被指为贪渎,便愤然投入选举,在「当选过关、落选被关」的社会裡,侥倖免了牢狱之灾。当他市长下任后,却又面对任内几件经费处理案,而啷噹被拘押。我个人不相信他是一个会把公家经费放入自己口袋的人,但显然他没有从第一次经验中发现自己处理公务经费的习惯,在程序正义上留下破口,予人操作机会。
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纵使他有IQ157。
人类行为相当复杂,涉及脑部许多区域。1981年,英国剑桥大学的行为学者克里斯多福·亚当(Christopher Adams)和安东尼·狄更生(Anthony Dickinson)认为,人的行为控制系统有二:认知系统、与习惯系统。认知系统是目标导向,仰赖学习从过往行为与其结果的经验,加以理智判断,来决定实际行为。习惯系统则基于以往的成功而相对自动地去执行,经常带有强迫性,效率却极佳。
2004年,洛杉矶加州大学的殷亨利(Henry Yin音译)等人,认为大脑背侧纹状体与习惯行为有关。隔年(2005年),他们又发现背内纹状体参与目标导向行为。2013年起,美国国家卫生院的克里斯汀娜·葛默(Christina Gremel)等人,发现眶额皮质与纹状体、以及其间的连结活性和目标导向行为成正相关。
因此,一般认为:目标导向行为乃基于来自大脑视丘(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信号必经此处)或海马迴(主掌记忆功能),而进入眶额皮质,随后在背内纹状体产生目标导向之讯息,以驱动行为。
至于习惯行为,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凯尔·史密斯(Kyle Smith)指出下边缘皮层与习惯行为有关。但众人却找不到证据显示下边缘皮质与上述背侧纹状体有活性连结。因此,目标导向行为与习惯行为之间的调控成了一个谜。然而,史密斯进一步却发现下边缘皮层纵使被关闭徒留目标导向行为,只要再简单的训练,塬先习惯又可恢復来主导行为;便认为:习惯可藉由下边缘皮质来加以调控--行为将可在目标导向的理性作为与非理信性习惯作为间,做理性选择与切换。
总之,一个有为者端赖养成良好习惯,以有效面对人事物,并且随时运用理性,检视自己是否有非理性的习惯行为,而改其不良者;使自己在动乱无序的时代中,远离灾祸。
「神经神学」推荐:靠着主耶稣养成良好属灵律动、理性地认知反省、归回正道。
(文章授权/潘荣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