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里大教堂朝圣热再起 现代信徒走进中世纪的灵修旅程
Image-Description

【编译余友梅/报导】坎特伯里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是英国基督教的信仰核心,如今正积极吸引基督徒前来朝圣。

这座由圣奥古斯丁于公元597年创建的大教堂,是英格兰第一座大教堂,也是英国圣公会总主教的驻地,长久以来被视为全球圣公宗的重要象征与信仰源头。作为集礼拜场所、朝圣胜地、艺术与建筑瑰宝于一身的历史建筑,坎特伯里大教堂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坎特伯里大教堂是英國基督教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圖/Wikimedia)

在中世纪,坎特伯里大教堂与作为罗马天主教中心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齐名,并列为欧洲最重要的朝圣中心之一。随着现今社会对古老灵修传统的重新关注,大教堂也顺势设立了「朝圣事务专员」一职,积极响应这股朝圣复兴浪潮。

擔任教堂新設「朝聖事務專員」的托林.布朗。(圖/翻攝自englishcathedrals.co.uk)

坎特伯里大教堂的大主教寶座。(圖/Wikimedia)

信徒最常造访的朝圣地点之一,是圣多马.贝克特(Saint Thomas Becket,1118年-1170年)大主教的墓地。贝克特原为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的大法官,1162年起担任坎特伯里总教区主教,却因坚决反对王权干预教会事务,最终于1170年遭效忠亨利二世的四名骑士刺杀于大教堂内而殉道。1173年,他被教宗亚历山大三世封为圣人,自此坎特伯里成为横跨欧洲的重要朝圣目的地。

獨特的扇形拱頂。(圖/Wikimedia)

如今,21世纪的朝圣者再次踏上古老旅程。现任朝圣事务专员托林.布朗(Torin Brown)最初因研读神学而来到坎特伯里,在学期间于大教堂事奉牧养,与前来朝圣的现代信徒有频繁接触。

「貝克特王冠」禮拜堂,紀念在教堂內殉道的聖多馬.貝克特大主教。(圖/Wikimedia)

布朗对这些人的故事深受触动,开始调查是什么驱使现代人在高科技与忙碌生活中,选择走上一条源自中世纪的灵修之路。他发现,灵性渴望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但也有不少朝圣者特别在意如何以更环保、永续的方式来实践信仰。此外,疫情封锁结束后对自由的渴望,也促使许多人踏上这段静默却深刻的旅程。

現代的詩班成員。(圖/翻攝自IG@cburycathedral)

「宗教人士普遍怀有一种难以忽视的灵性渴望,盼望亲身经历那种能感受到神圣临在的时刻」,布朗表示。「朝圣能创造一个空间,让人深入省思生命、死亡与苦难等重大课题,而大教堂与圣地,则成为信仰旅人追寻意义的重要坐标。」

布朗强调,坎特伯里正以「庇护与希望」为核心,努力重塑其作为英格兰首屈一指的朝圣圣地。

現代基督徒在教堂內參加崇拜。(圖/翻攝自X@CburyCathedral)

为了回应这股灵性潮流,大教堂今年夏天特别推出一项名为「吃饭、睡觉、祈祷──周而复始的灵修之旅」(Eat, Sleep, Pray, Repeat)的中世纪主题展览,展期至今年秋天。透过展示修士的日常生活节奏,访客将有机会深入了解中世纪修道生活的灵修精神与规律操练。(数据源:Christian Today)

今年夏天開的中世紀靈修主題展覽。(圖/翻攝自canterbury-cathedral.org)